張為民展示作品 一刀一刻匠于心,對于匠人來說手持雕刻刀如施手術。工匠手里的小小雕刻刀,能將一個個“生命”綻放開來,將靈氣凝聚在片片刀影之下,從而造就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品。 張氏人物雕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為民,刻苦鉆研木雕佛像工藝四十余年,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張氏佛教造像風格,其精微之處,早已成為四方佛子競相傳頌的口碑。 12月1日上午,天陰,微冷,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大地紅木廣場中的興泰工藝廠,只見張為民正專注地揮舞著手上的雕刻刀,游走在木上,與木對話,寬處取大,窄處擇小,曲面衣褶處盡顯神功。瑯瑯木擊聲,紛紛木屑揚,精雕細琢下,一塊塊不同材質的木頭慢慢出現了眉眼、手足…… 造像,源于禮佛之需,卻也造化藝術。為佛造像,這種流傳千年的傳統手藝,正不斷創造著人世間最純的神、情、態、勢。張為民放下手上的木雕告訴記者,佛像木雕最考驗技術的就是神態和形態,所以要把每尊佛像的容貌和服飾都爛熟于心里,心中有了佛,才能與木對話。一刀一鑿就是佛像的一顰一笑。 因為熱愛,所以深入。張為民把子承父業做到極致,不僅傳承了父親的手藝,同時還精益求精。 “以前仙游有一個木器社,那時候我的父親,號稱當時仙游木雕四大金剛之一”,張為民說,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自己對木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不覺得雕刻枯燥乏味。所以,十幾歲開始便追隨父親學習佛像雕刻。也許是天賦,在學習木雕的過程中他上手很快,有技藝之后,他便開始更深入去學習研究,翻閱書籍。 “每個人心里佛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到的佛像是歷朝歷代的工匠們所呈現的,我們除了要有技藝,更要深入去感受。”張為民從書柜里找出自己收藏的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佛像造像的書籍,他告訴記者,靜下心來去深入學習可以為他創作提供更豐富的靈感和探索追求屬于自己的風格。每一位雕藝大師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一種在傳統雕藝的基礎上,融入自身經歷與思想的外放形式。就像每塊木頭都有其特征與紋理,通過刻刀雕出千姿百態的作品,表達不一樣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木頭的語言。 塑心中完美之像,完成藝術的覺醒,是一名手藝人在日復一日的敲擊聲中,不斷自我暗示的成長之路。張為民說,要完成一件大型佛像雕像,往往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一點一點雕刻打磨才能完成。走進張為民的佛像展示廳,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木雕的藝術殿堂,張為民的木雕佛像作品雕刻技法細膩嫻熟,線條流暢靈動,層次與立體感強,每一件都無不透露出深邃的思考和精湛的雕刻工藝。 守藝創新,開拓傳承,如今張為民又致力于培養技藝傳承人,讓雕塑技術能夠發揚光大,讓匠心精神得以延綿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