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 榜頭鎮靈山村六月雕刻工作室里,鄭志鎮正在創作一件大型的猛犸牙雕作品《愛我中華》。 這件原創作品的創作耗時頗久,自2019年開始構思創作。多年潛心創作的這件作品是一對猛犸牙雕,長度各為2.8米,合起來就是5.6米。上面雕有栩栩如生的56條龍代表我國56個民族,與做工精細的九鼎以及華表互相輝映,展示出中華民族團結、向上的精神,雕工美、寓意美、意境也美。一件作品,一點一點地雕刻出來,考驗的是細致入微的雕工、日積月累的能力,兩者兼具才能賦予作品以生命。 ◆ 成長源于熱愛 85后鄭志鎮出生在“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核心生產銷售區榜頭鎮,從小耳濡目染,對雕刻十分感興趣。“雕刻就是我的‘鄉愁’,小時候身邊有很多以雕刻為生的匠人,我爺爺也是。爺爺按仙游話可以說是‘八股生’,手特別巧,木雕、泥雕什么都會做,我從小跟著爺爺學了很多。”鄭志鎮回憶童年,當時的農家樂中總有一把刻刀,刻刀下有生活,更有童年的快樂。 懷著這份興趣,1998年開始,鄭志鎮師從當地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福森,學習傳統佛教造像、傳統武將、仕女等雕刻技法,才思敏捷的他很受老師贊許,并成為王福森的關門弟子。然而鄭志鎮從未因得到肯定而沾沾自喜,而是一直努力嘗試突破。二十多年間,他先后前往廣東、浙江、惠安等地,學習不同的雕刻手法,嘗試骨雕、石雕、竹木雕等,后又跟隨名師研習羅漢造像。 博采眾長,鄭志鎮結合傳統與現代美學獨立創作全新開臉技法,重新定義幽默詼諧的人物雕塑新風格,其作品可以詼諧,可以正統,一直在多變的風格中獨樹一幟。 ◆ 潛心雕刻技藝 學成出師后,鄭志鎮回到爺爺手把手教他拿起刻刀的院子里,創辦了仙游縣榜頭鎮六月雕刻工作室。 鄭志鎮發揮雕刻專長,不僅熟練掌握造型設計和雕刻技術,而且其藝術表現和技藝手法均有獨到之處。竹木玉石作品設計創作品種齊全,貫通多種雕刻技法,雕工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木有木紋,骨有骨紋,只有了解了材質和結構,感受木與骨的生命,才能做好每一件作品。”潛心雕刻技藝二十多年,鄭志鎮創作風格逐漸成型,作品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整體風格生動傳神。 鄭志鎮在作品的表現手法上,追求細膩傳神,形神兼備,注重表現物象,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在造型藝術角度上,追求的是高度的寫實性風格,同時也注重“以形寫神”,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 工作室成立后,接過接力棒的鄭志鎮也致力于傳承匠心。他的工作室招收大量年輕學徒,帶徒授藝二十多人,并有多位徒弟成為莆田木雕設計、雕刻的佼佼者,技藝精湛,為莆田木雕雕刻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大量優秀的專業技能人才。他也被確定為莆田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 底蘊兌現成果 沒有文化積淀成不了“大工匠”。在不斷提升雕刻水平的同時,多年來,鄭志鎮還特別注重創意文化理論的探索和學習。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底蘊,他曾到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本科雕塑專業,學習雕塑的理論知識、創作技能;在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參加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主辦的“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福建傳統雕刻技藝研修班”,進修提升雕刻創作水準;在福州大學參加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主辦的“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木雕及建筑雕刻技藝培訓班;到東北師范大學,進修美術教育專業課程。 近年來,鄭志鎮設計創作多件作品在國內展會上獲獎,深受國內外收藏愛好者的好評,同時在專業展會評比、技能競賽上也得到眾多獎項。多次參加仙藝杯、藝鼎杯、醉根杯等手工藝現場技能競賽,獲得佳績。去年,他的根雕作品《江雪》榮獲第十一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今年,他的作品《檀香木 釋迦摩尼佛》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此外,他還有作品《老來得福》《駿馬奔騰》等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屢獲獎。 “只有不斷學習,內外兼修,才能創作出好的原創作品。這也是對材料和藝術的尊重。”鄭志鎮不僅堅持撰寫創作手記,還撰寫、發表了《現代木雕藝術中彌勒佛題材的創作感悟》《從羅漢題材的木雕談中國雕塑藝術特點》《探析意境美在木雕藝術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等多篇論文。 因技藝精湛,業績突出,鄭志鎮先后獲得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金牌工人等榮譽,并當選為市猛犸象牙雕刻協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