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鯉聲劇團建團70周年,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仙游縣舉行藝術展演周、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促進莆仙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12月10日晚,仙游縣鯉聲劇團建團70周年藝術展演周活動開幕。鄭懷興、王國金、許秀鶯等仙游縣莆仙戲文化名家在開幕式上受表彰。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精心呈現莆仙戲《春草闖堂》《團圓之后》《晉宮寒月》《百花亭》《葉李娘》等經典劇目選段,千年莆仙戲再綻芳華,廣受關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仙游縣委書記吳文恩深入鯉聲劇團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時要求,要注重培養藝術人才,招聘莆仙戲表演人才,獎掖一批莆仙戲傳承人等,激勵后輩人才傳承創新創造活力,提升莆仙戲品牌效應。 仙游縣代縣長陳志挺提出,鯉聲劇團要以建團70周年為新起點,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為群眾多演戲、演好戲。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重視、關心、支持鯉聲劇團的發展,做好莆仙戲的傳承和發展。 藝術展演助發展 鯉聲劇團是莆仙戲重要的專業表演團體,成立于1952年,建團以來培養造就了陳仁鑒、鄭懷興等全國知名的劇作家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朱石鳳、謝寶燊、王少媛等一大批優秀表演藝術家、戲曲音樂家,排演了許多全國知名的精品劇目,被認為是莆仙戲的一塊“金字招牌”。 1959年,鯉聲劇團演出的《團圓之后》被定為國慶10周年獻禮劇目,開莆仙戲晉京演出先河。20年后,莆仙戲二度晉京演出,鯉聲劇團攜《春草闖堂》獻禮國慶30周年,在首都各戲劇院連演10多場。當年,老舍先生觀看《春草闖堂》后,寫下“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的詩句。隨后,《春草闖堂》被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 鯉聲劇團演出的《團圓之后》和《春草闖堂》先后被列為中國當代戲曲十大悲劇和十大喜劇之一,不僅使莆仙戲這個地方劇種受到文化界的認可,也讓莆仙戲走進大眾視野。 鯉聲劇團團長黃永志介紹,近年來,他們組織老藝人搶救排演了《春草闖堂·坐轎》《目連·開葷咒誓》《白兔記·井邊會》等20個莆仙戲優秀傳統折子戲,同時大膽啟用年輕演員參與排練,并拍攝制作成錄像資料永久性保存,確保優秀傳統藝術薪火相傳。11月,莆仙戲《葉李娘》上榜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現代人和后人留下藝術記錄,留存莆仙戲藝術魅力。 在仙游縣鯉聲劇團建團70周年藝術展演周活動開幕式上,中國戲曲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指出,鯉聲劇團的70年,緊貼中國文化審美的變化,卻恪守著劇種悠久而嚴謹的古典傳統,70年的優秀實踐,延伸著藝術命脈,是成功的古典再創造。 12月11日晚,著名劇作家鄭懷興莆仙戲作品折子戲在仙游鯉聲劇場展演。演出邀請省文旅廳、省文聯、省藝研院及省劇協的部分領導和專家、鯉聲劇團老藝人等觀看。還通過免費贈票的形式邀請社會熱心人士觀演,并在網絡直播平臺開啟線上同步展演。 當晚,展演《新亭淚·哭新亭》《鴨子丑小傳·審妻》《戲巫記》《搭渡》《葉李娘·四處求告》選段。現場座無虛席,觀眾表示,從表演、舞美、燈光、服裝等各方面,都體現了鯉聲劇團的用功用心。演出現場不僅見到許多老藝人,也看到許多新面孔,令大家對鯉聲劇團的未來發展有了新期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省文旅廳副廳長林守欽認為,文化自信來自于對世代累積文化的尊重和傳承,省文旅廳將啟動福建知名老藝人薪傳計劃,重點對莆仙戲老藝人和傳統劇目進行搶救性拍攝,將整理復排經典劇目納入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給予扶持。 學術研討促傳承 仙游鯉聲劇團書寫了閃耀奪目的藝術華章。建團70周年期間,專家匯聚仙游,圍繞傳承發展展開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陳彥表示,鯉聲劇團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堅守民間立場,守望一方水土,為人民表演好戲。在創作方面,推出百姓喜聞樂見的優秀本土作品,為劇團保持活躍生命力。“鯉聲經驗”對今日戲曲發展及全國縣級劇團發展都具啟示意義。 對新時代莆仙戲傳承發展,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曾章團認為,劇團戲劇家和戲曲工作者要堅定藝術理想和追求,在戲劇文化沃土上,創作出更多富有思想內涵、洋溢美好情感、體現社會風向的優秀作品。有豐富經驗的資深藝術家們,要為戲劇新人的成長鋪路,使之成為劇種傳承發展的中流砥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貼近人民,將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戲劇作品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 研討會期間,另一場主題為“堅定文化自信與歷史自信,開拓新時代莆仙戲的新輝煌”的學術交流,在線上線下互聯,氣氛熱烈,專家學者發言踴躍,既高度評價了劇團突出藝術成就,也直面當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大家群策群力出實招解難題,探索新時代莆仙戲傳承創新之路。 “新亭春草躍錦鯉,寒月團圓奏雅聲。”中國作協原副主席、書記處原書記廖奔題寫墨寶祝賀鯉聲劇團70周年團慶。他說,鯉聲劇團讓全國人民認識了莆仙戲,向全國舞臺輸送一場又一場優秀劇目。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賡續華表示,鯉聲劇團創造出的藝術價值在全國受到認可,劇團創作的經典劇目,被國內多個地區、多個劇種移植表演,優秀的作品代代相傳,經典劇目不斷演繹。 薪火相傳煥活力 每逢重大傳統節日,莆仙鄉鎮戲韻繞梁,這種特定的民俗風情,促進了莆仙戲的繁榮,讓古老莆仙戲延續千年。作為地方戲曲表演的專業院團,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演出一直是鯉聲劇團的主要工作。 記者了解到,鯉聲劇團每年開展“文化惠民、周周有戲”活動,全年共演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莆仙戲160多場次,觀眾達2萬多人次。莆仙戲優秀傳統劇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演出達100多場,觀眾達18萬人次以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為持續抓好精品劇目建設,鯉聲劇團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計劃在5年內排演2個優秀劇目,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演員,讓劇團走出去。眼下,由民進福建省委會、民進莆田市委會、民進仙游支部與仙游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共同策劃,劇作家鄭懷興編劇的《錢四娘》劇本已完稿。明年將交付由鯉聲劇團排演。 今后,鯉聲劇團將把培養莆仙戲表演藝術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每年選送一些人才赴專業戲曲學府進修,提高專業水平。同時鼓勵中小學生走進劇場,提高對家鄉古老劇種的認知和興趣,讓千年莆仙戲永葆青春活力。 當下,仙游縣文化主管部門在“定政策、把方向、領導向、補短板,糾偏差、給扶持”上下功夫,加大復排經典折子戲力度,組織參加全省展演活動,努力讓莆仙戲這朵千年藝術奇葩越開越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