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列四藝之首,有著三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史。1月11日,記者走進位于榜頭鎮的鐘聲樂器廠。臨近春節,廠里已經放假了,廠長蔡唯男仍守在廠里,與琴為伴(如圖)。年過七旬,衣著樸素、外表樸實,滄桑的雙手上沾滿了各色油漆,一時之間很難將他與古琴聯系在一起。然而談吐之間,他卻用帶著淡淡的書卷氣的語調,翻開了他們一家五代人跌宕起伏的“琴緣”。 古法斫琴流傳千年 蔡氏古琴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福建省非遺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蔡氏古法火功琴沿襲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方式,并傳承唐代百納古琴制作技藝,選用老木材進行拼接斫琴,通過反復火斫和打磨,還原古韻,讓琴聲音質純凈,清越靈動、綿密悠長。 經過設計-選材-開料-自然風干-老化-加工外型-火功內膛-鏨刻-再次火攻精制-校音-裱布-布灰-打磨等多道工序后,形成成品,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尤其是古法火功的做法,與刀鑿斧刻不同,火功斫琴使木材一定程度碳化,去除了雜質之后,木材的音質更為悅耳。 除了打磨琴面,古琴的上漆也十分講究。古琴用的都是生漆,對氣溫、濕度的要求很高。“整個上漆過程,要經歷幾十次,這樣才能確保漆不掉色,鋪蓋均勻。”蔡唯男說,整把古琴的平均厚度在1.2厘米左右,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最能形容古琴的工藝技巧。 為了確保質量,蔡唯男還要自己熬漆,將老漆與鐵釘、醋混合熬煮至黑色,能得到優質的黑漆。刷出來的樂器不會脫膠,可保存千年不壞。 書香世家琴音流芳 這是一個書香世家,蔡唯男的舅公是當時的秀才,蔡唯男的爺爺蔡石也是讀書人,彈得一手好琴。那時彈琴之人必然要自己制琴,蔡石木藝高超,制琴也好。 蔡唯男的父親蔡永靖,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后參與組建了福建師大藝術系,更是彈得一手好琴,對樂理也十分通透。然而正當他事業騰達之際,這位高級知識分子被下放回鄉務農。為了撐起生活重擔,讀初中的蔡唯男也只能輟學回家。為了養家糊口,音樂家與少年互相勉勵,每日起早摸黑往返80多里路到山中揀柴火,靠賣柴維持一家人的生存。 直至后來,有人找上門請他們幫忙修理樂器,從小作坊起步,才有了后來的鐘聲樂器廠。從小作坊到樂器工廠,父子倆的上海恩師衛仲樂寄來的300元錢不僅是啟動資金,更給予父子倆莫大的鼓勵。衛仲樂是杰出的民族樂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樂藝術“通才”。為了更好讀懂樂理,了解樂器發聲原理,當時年僅20歲的蔡唯男,千里迢迢赴上海,向衛仲樂學習。勤快、聰慧的他也得到了恩師傾囊相授,當他把精心制作的第一把大提琴交給恩師鑒定時,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我父親希望我做一個手藝人,幾十年來我一直遵父訓,恪守匠心,取古法,制好琴。”說話時,蔡唯男正在校音。傷痕累累的這雙手早已不適合彈奏樂器,但卻知道如何做出更好的琴。 作為仙游唯一一家制作古琴的工廠,在上世紀90年代,工廠里最多有80余名手藝師傅,小提琴、大提琴、古箏、二胡等,工廠都能打造。后來,曾任中國音協副主席的賀綠汀認為該廠生產的樂器聲音清脆、嘹亮,題寫的“福建省鐘聲樂器廠”就由此誕生于榜頭鎮。1994年4月,“鐘聲牌”樂器在“福建名特優新產品展銷會”上榮獲金獎。1997年手工制作小提琴參加港澳國際文教體育用品博覽會榮獲國際金獎。 現在,蔡唯男的兩個孩子也跟著他經營樂器廠,他的孫子也就是第五代傳人成了古箏教師。蔡唯男的徒弟也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老中青接力,代代傳承。 古稀之年依舊奮斗 “從少年到白頭,不管多艱苦,我一直在努力。”如今,蔡唯男還在堅持做琴。20歲到70歲,他這一輩子就只在堅持做這一件事。“哪怕現在70多歲了,我也一直在努力。”蔡唯男說。 近年來,“國學熱”帶動古琴業升溫,千年古樂迎來新生。福建國藝學院古琴專業也聯系上蔡唯男,希望在廠里設立實踐基地。千年古琴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從孩子到大人,已經擁有了一批粉絲。古琴的銷路也越來越廣,除了北上廣、臺灣、香港等地,越來越多的城市也有了古琴“粉絲”。 “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好琴,讓更多的人聽到古琴的聲音。”這個古稀之年的老人談到未來,依然篤定而執著,“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手藝,不能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