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工藝 藝,不僅僅是門技藝,也是手藝人的自我表達。手工藝品是他們與這個世界深情交流的“見證者”。歐金新,“筒·制者”作坊的負責人,成為“筒工”十余載,一路與“藝”同行,他用筒制品為自己代言。 ■始于文化忠于興趣 歐金新是榜頭鎮壩下社區人,“幾乎每家都有一兩人接觸雕刻”,榜頭作為工藝之都,當地不少人耳濡目染后都從事起與工藝相關事業。環境使然,歐金新在初中畢業后,與他們一樣,也接觸起雕刻工藝。 一開始沒有鉆研的方向,歐金新漫無目的,只是日復一日進行復刻。直到一次,他看到前輩正在制作筆筒,他的心里泛起一陣漣漪?!肮P筒自身的文化氣息很吸引我”,歐金新說。制作筆筒既能謀生,又能享受那份文化帶給自己莫名的舒適感,在他心里覺得再好不過了。于是,他便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筒工”。 成為“筒工”后,歐金新主要制作素器筆筒,后來漸漸將范圍擴展為文房雅玩,如今他的作坊生產的筒制品,包括筆筒、茶倉、香爐等。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歐金新的筒制品越來越豐富了。他說,這都得益于初識的那份興趣?!芭d趣是最大的動力”,正是興趣讓他一直在這個行業深耕細作。 ■深刻于識精心于藝 “形態迥異、大小不一,各種不統一的原材料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歐金新收起笑容,神情認真地談起自己的見解。制筒工藝與竹刻工藝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是依形而制,根據原料的形狀選取合適的題材,普通木頭才能“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當然,制作過程中精細對待也是“搖身一變”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首先要根據油性、密度等特性挑選木材,確認材料及制作題材后,進行打胚、修光,再根據涉及的圖案,讓擅長的專人負責處理。歐金新告訴記者,“人物和山景的區別很大,小作坊配備人才不足,有的時候要讓一個作品呈現完美形態,經常要‘三顧茅廬’才能等到有名的師傅幫忙制作”。然而,這并不是一個作品的最后步驟,之后還要整體修整、磨光才算完成。 ■經營上道發展可期 無論是銅雕、竹雕,還是各類筒制品,手工藝品終究也要回歸現實,面對能否獲得市場認可的考驗?談起經營,歐金新說:“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不安于現狀多折騰。”市場風云變幻,為了跟上潮流,他有自己的“秘訣”,“最直接的方式是時刻關注嘉德、保利等各大拍賣行訊息,了解木雕受歡迎的題材、樣式,以市場為導向再去更新產品”。歐金新的各類木筒制品廣受好評,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 “不會擴大規模”,歐金新很堅定地告訴記者。問及原由,他說,擴大規模質量較難保證,機械化的工藝死板、生硬,不能調整,而他的制筒工藝要隨形而制,手工靈動性更強,韻味性更足,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然后,當下很多年輕人相對浮躁,很難沉下心做工藝品,技藝人才斷層現象嚴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擴大規模等于“一紙空談”。歐金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制筒工藝中,讓仙作走出去走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