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山村氣象新。開春以來,仙游縣社硎鄉白洋村桃花盛開,一幢幢白墻紅瓦的小洋樓與綠樹紅花勾勒出春日景象,引得游客紛至沓來。近年來,該鄉堅持以黨建工作為統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紅色引擎”作用,著力繪就產業興、生態優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夯實基層治理 社硎鄉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以黨建引領為標桿,以網格單元劃分為基礎,緊扣“落實最小單元、最后責任主體”的要求,把黨的領導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將黨組織建到網格上,優化末端組織體系。全鄉劃分49個網格146個單元,設立94個黨員先鋒崗,現有網格長49人,單元長99人,打造“支部+網格長+黨員中心戶+黨員、群眾”的網格化鄉村治理模式。 該鄉結合黨員“初心使命指數管理”,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個人專長、興趣愛好等優勢,凸顯農村黨員主體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基層治理一張網,一網兜起大小事”。同時,逐步開展數字鄉村建設,逐村整合矛盾調處中心和網格中心打造“綜治中心”,打造“縱到底橫到邊”信息反饋網絡,踐行“楓橋經驗”,及時調處鄰里矛盾,做到化解群眾糾紛不出村。 打造特色產業 社硎鄉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組織優勢,提升黨支部政治引領功能,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程,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支部書記帶頭干、“兩委”班子跟著干、全村群眾圍著干,打造“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逐步形成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核心的發展趨勢,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產業模式,建設羊肚菌、金線蓮、白芨中藥材、獼猴桃等多個綠色產業基地,以社硎鄉田利天和勝合作社、仙游縣山頭人生態農業合作社和福建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為主體,主動對接省農科院農技專家,引導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擴大產能,精深加工,依托供銷系統鄉村振興平臺,打開銷售網絡。 同時,積極構建完善牢靠的產業保障體系,新增農業管理、種植、維護等崗位100余個,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發揮產業致富帶頭人和鄉土技能人才“領頭羊”作用,堅持內引外聯、先進帶后進,通過引進省市農科院專家指導、強化鄉村致富能人“傳幫帶”作用,增強群眾的自我發展動力和技能致富信心,先后為50戶100余人開展種植技能培訓6次。 做活旅游文章 位于仙游西北部山區的社硎鄉,雖地處偏遠,但山清水秀。該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強化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綜合治理,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方式,持續做好全鄉14個省級生態村提質增效工作,深入挖掘田利村中共閩中特委舊址、白洋村美麗鄉村和塘西古民居旅游資源,以紅色田利、原色白洋、青色塘西為主題,整合村民房屋發展特色主題民宿,形成集觀光旅游、研學拓展、休閑娛樂、慢文化體驗為一體的文旅康養產業,打通特色旅游內循環,提升農業附加值,突出生態價值轉化,實現“農業+文化+旅游”發展最大化、最優化。 去年以來,該鄉結合“鳳山—菜溪”藝術山居與戶外運動基地發展規劃,利用仙菜線提標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契機,建設塘西生態親水旅游古村;結合仙游木蘭抽水蓄能項目,策劃實施集水文、巖土、星空、露營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旅游項目,強化對接融入仙北旅游格局,打通特色旅游外循環,打造觀光旅游、度假旅游、鄉村旅游為一體的農林水生態美麗鄉鎮。 發展民生事業 2019年,社硎鄉白洋、田利、卓林、厝洋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該鄉以“惠民黨建”為工作載體,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不斷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該鄉全面推進惠民工程,常態化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結合財政“一事一議”項目,梳理出總投資1800萬元的6大類共25件專項“為民辦實事”的民生項目,推行黨員領導干部領辦機制,著力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飲水安全、村容村貌,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常態化開展惠民活動,切實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由社硎鄉衛生院黨支部牽頭,在全市首創開展“一線巡診活動”送醫送藥下鄉,打通醫療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重點補齊民生短板,深入推進“菜籃子”工程,高位推進復耕工作,堅持黨支部領辦牽頭,實行“群眾自耕、大戶擴耕、合作社連片耕、村集體兜底耕”模式,完成復耕、種植180多公頃,確保群眾的“菜籃子”堅實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