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新村建設人工湖,提升村莊顏值。 田利村羊肚菌種植基地里,農民在采收羊肚菌。 紅色熱土,續寫綠色傳奇。地處深山的仙游縣社硎鄉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豐富。在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中,該鄉以黨建為引領,突出“紅綠融合、文旅康養、生態休閑”三個特色,強化項目帶動,加快融合發展,書寫彎道超車勵志篇章。 位于仙游縣西北部山區社硎鄉,群山環繞,綠水潺潺,該鄉利用良好的生態,招引項目,發展產業,化山區資源為得天獨厚的優勢,實現鄉村振興。 3月上旬,《仙游木蘭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報告》順利通過評審,標志著木蘭抽蓄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總投資約94億元的仙游木蘭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入駐社硎鄉,將建設集發展發電、水利風景、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樞紐項目,打造地質、水文一體研學科普基地。 守住綠水青山發展綠色農業 春分時節,社硎鄉田利村羊肚菌種植基地里,1.33公頃羊肚菌迎來豐收。一朵朵羊肚菌撐起褐色的“小傘”,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菌床上。田壟上,村民們拿著小刀,小心翼翼地采收。 田利村曾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也是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過的革命老區基點村。該村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綠色產業,開辟偏遠山區鄉村振興新路。2021年,省級科技特派員邱春錦帶領市農科所技術團隊,在此試種羊肚菌,篩選出適宜當地氣候的羊肚菌品種。 “田利村海拔800米,氣溫、濕度、水質都適宜這些羊肚菌品種生長。”邱春錦介紹,今年預計畝產可達250公斤左右。目前,羊肚菌的鮮品與干品都有銷售,預測畝產效益在4萬元至5萬元。 種植羊肚菌不僅有效盤活秋冬閑田,提高土地綜合產出效益,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田利村村民林元森去年起在此打工,看到今年豐產,他心里就很高興。 社硎鄉宣傳委員林劍鍇介紹,去年該村開始“觸網”拓銷農副產品,與仙游縣供銷社對接,搭建社硎鄉田利供銷合作社線上商城,并結合線下“村級供銷社”實體店銷售,逐步打響“品質仙貨·社鄉有禮”等山居生態品牌。今年依托現有油茶、枇杷、金線蓮、鐵皮石斛、獼猴桃、香菇、生態米和中草藥等農特產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建設農業小微產業園,做大做強當地特色產業。 守住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社硎鄉以黨建為引領,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整合全鄉土地100公頃,實施農特產品培育計劃。目前,已打造金線蓮、白芨中藥材、獼猴桃、羊肚菌、梨茶生產基地各1個,農家樂3個、采摘園1個,桔柚種植基地2個,全力引導特色生態產業提質增效。去年以來,社硎鄉“田園田利”以及周邊農產品、伴手禮銷售突破200萬元,促進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利用良好生態打造文旅產業 春暖花開,社硎鄉白洋村桃花朵朵,與一幢幢白墻紅瓦的小洋樓交相輝映,勾勒出春日盛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圍繞北部山區文旅發展思路,社硎鄉以紅色田利、原色白洋、青色塘西為主題,打造出集“革命傳統教育板塊”“美麗鄉村體驗板塊”“自然生態休閑板塊”為一體,具有山居特色的一日游精品路線。 白洋村以“春賞櫻、桃花海”為主題。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3公里櫻花、1000余株桃花相繼綻放,“花香十里醉春風,花海萬畝醉游人。”該村配建約5000平方米的人工湖,文化廣場、文創壁紙、百年柳杉樹等,為村莊提顏值、增流量。 塘西村以“夏戲水、宜避暑”為主題,是社硎鄉富有盛名的“天然氧吧”。這里保存著相對完整的古村落風貌,依山而建、面河而立,猶如天然畫卷。這里也是探險勝地刺刀峽谷入口所在處,峽谷兩邊地勢險峻,有最美景點“前后鼎”,是親水網紅打卡點。 以“秋體驗、悟思想”為主題的田利村,依托閩中特委機關舊址和羅木坑交通站舊址,建設革命老區精神紀念館。通過重走革命路,吃“紅軍飯”、唱“紅軍歌”、重溫入黨誓詞等一系列互動體驗項目,打造“感受青山綠水、追尋紅色印記”的全新紅色生態文化之旅。 屹立在社硎最高峰之巔的草山風電場共有23臺風機,是全省首個內陸風電場。巨大的潔白風車與蒼茫山林相映成趣。天氣晴好時,站在山巔可以俯瞰層層疊疊、如波濤海浪滾滾翻涌的云海,宛如仙境一般,在此可“冬觀云海看日出”,被列入冬季旅游景點。 利用山區鄉鎮田園山水的生態優勢,以紅色旅游為抓手、綠色山水為主導,特色風情為脈絡,多景融合、多元發展,社硎鄉打出了“紅加綠”的發展組合拳,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該鄉還提升農業附加值,實行“農業+文化+旅游”發展。整合村民房屋,發展特色主題民宿,形成集觀光旅游、研學拓展、休閑娛樂、慢文化體驗為一體的文旅康養產業,打通特色旅游內循環。 同時,發揮塘西村在刺刀峽谷和菜溪高速出口三角中心優勢,結合仙北大刺刀峽谷風景區旅游規劃,以鄉愁、古風為主線,建設塘西生態親水旅游小鎮。聯合西苑鄉,逐步打造“動在大峽谷、觀在九云寨、學在精神館、悟在西國寺、樂在塘西村”的仙北藝術山居與戶外運動基地,打通社硎鄉特色旅游外循環。 社硎鄉鄉長林琰介紹,今年將完成田利村、白洋村、塘西村旅游示范村項目建設。結合仙菜線提標改造,串聯田利村紅色教育基地、塘西古民居、塘西西國寺、羅木坑生態谷、九云寨、刺刀峽谷等景區,逐步形成大刺刀峽谷戶外游旅游路線和塘西村旅游集散地,建設民宿3家、親水露營基地1個,打造成熟采摘園3家;策劃社硎、菜溪、西苑二日游路線。 強化黨建引領突出鄉村治理 眼下,“紅土地”上的社硎鄉正發揮著基層黨組織“紅色引擎”作用,繪就產業興、生態優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鄉黨委把鄉村振興作為淬煉干部、檢驗黨性、發掘人才的主陣地,抓緊黨員和鄉賢兩支隊伍建設,當好基層黨組織在鄉土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掌舵者”角色。 對于在外地的鄉土人才,社硎鄉建立定期聯系制度和在外鄉土人才親屬關心關懷制度,打好鄉愁感情牌,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近年來,該鄉各行業人才、鄉賢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籌集資金捐建社硎學校操場、成立社硎鄉獎教獎學聯合會等,為民增添福祉。 “保持全鄉安定穩定,完成14個村綜治+治理中心建設……”提及今年目標,社硎鄉黨委書記林成合介紹。 當前,社硎鄉推進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將黨組織建到網格上,優化末端組織體系,全鄉劃分49個網格146個單元,設立94個黨員先鋒崗,現有網格長49人,單元長99人,打造“支部+網格長+黨員中心戶+黨員、群眾”的網格化鄉村治理模式。 結合黨員“初心使命指數管理”,社硎鄉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個人專長、興趣愛好等優勢,在鄉村治理中展現作為,實現“基層治理一張網,一網兜起大小事”。同時,逐步開展數字鄉村建設,整合矛盾調處中心和網格中心,實現“縱到底橫到邊”信息反饋網絡,踐行“楓橋經驗”,及時調處鄰里矛盾,化解群眾糾紛不出村。 干部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平安指數”和“幸福指數”,為全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社硎鄉“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描繪出一幅共同富裕的美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