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仙游縣坤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流水線作業現場。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秧好一半禾,苗壯一半產。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關鍵期,走進仙游縣富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基地,自動化、智能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彰顯“科技范”。 伴隨著“噠噠噠”的響聲,一臺高速智能化成套播種機馬力全開。傳送帶上,育秧盤排著隊,經過第一個“漏斗”鋪土;自動灑水后,第二個“漏斗”均勻地“吐出”種子;緊接著最后一個“漏斗”再次均勻覆蓋一層營養土。自動疊成4盤后,工人再將育秧盤搬到一旁的空地堆積起來,并用黑薄膜覆蓋起來催芽。 上盤、鋪土、灑水、播種、蓋土等工序有條不紊進行,記者經統計發現,不到1分鐘,就制好10余個育秧盤。 另一側,工人將已出芽的秧苗搬到軌道運輸機上,載著上百盤秧苗的“小火車”沿著軌道將秧苗分卸到田間各個角落。隨后,工人再將秧盤放到田里,讓秧苗扎根土壤、享受日照、茁壯成長。 “自動化流水線只需5名工人,1小時可育秧600盤,一天可育秧4000多盤,可滿足200畝水田用秧需求。不僅實現了育秧全過程自動控制,還有效避免了育秧時底土、種子、人工的浪費,達到精量鋪土、噴淋、播種控制,發芽率達95%以上,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質量。”仙游縣富洋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傅富風告訴記者,同樣的人力,傳統的育秧方式一天只能育秧3畝,溫度、濕度無法精準控制,出芽率也低。 除了育秧工廠化,富洋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擁有大中型農用拖拉機、高速插秧機、大型收割機、旋耕機、起壟機等各類農業機械78臺(套),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年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超2萬畝,促進合作社及農戶增產增收。 如今,我市多地建設工廠化育秧基地,為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翅膀。“機器種糧標準化生產,品質穩定、持續性好,加上產量提升和人力成本下降,機耕整體效益提高了約三成。”傅富鳳說,高科技、智能化種田,讓農民告別“彎腰”之累,現在政策好加上科技助力,種田有盼頭、有甜頭,吸引越來越多人成為“新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