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等6部門公布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我市有4個村上榜,其中有3個在游洋鎮:龍山、天馬、興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作出重要部署,近年來,游洋鎮依托優勢,充分發揮特色資源稟賦,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闖出了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 古厝換新顏 生態環境和古厝古跡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游洋鎮天馬村有一處建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傳統古民居,總建設面積2萬平方米,2020年被評為省級傳統古民居。為活化利用古民居,該鎮對古民居進行修繕,并引入文創項目。靚麗的夜景工程及基礎配套設施的安裝,讓古民居煥發出新活力,曾經廢棄多年的破舊的古民居,吸引了不少遠近游客前來游玩,成為網紅打卡地。 在此拍照參觀的鯉城街道游客李筱云說:“我在抖音上看到這個村子和民居,立刻就喜歡上了,約了幾個閨蜜來玩,開車才1個小時就到了,山清水秀、古色古香,真不錯!” 天馬村黨支部書記鄭星輝說,2021年6月,該村就已入選福建省第4批傳統村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為天馬村活化利用和保護好傳統古民居,發展鄉村旅游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該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結合傳統村落的修繕及周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整合本村的旅游資源,引進文創團隊,建設共享茶室、共享書屋,視頻拍攝基地等,帶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綠色中掘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游洋鎮興山村一個立體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區項目正在建設中,該項目占地面積10公頃,由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和縣稻魚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打造。不同于傳統的農業項目,立體循環生態農業依托鄉村特色農業資源、農耕文化、人居環境,通過種植油菜花、稻、魚共生生態,以循環種養模式,做強做大興山村生態產業。 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秘書長黃繹霖介紹,立體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區項目在土地整理后,種植油菜花苗、水稻,還實現稻魚共生。而且還有一個小范圍的稻鴨共生,是很好的研學素材。此外,該研究院將通過技術輸出和再生稻技術示范,引導村民們利用平常生活的廚余做酵素農法試驗田,利用小球藻做污水處理,實現綠色生產和生活。 立體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區項目建成后,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強力推進興山村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產業發展。通過生態+旅游、生態+產業、生態+特色資源優勢等模式,從綠色中掘金,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路徑。 興山村黨支部書記林明元介紹,該村還將結合中共仙游上宮支部紅色文化、吳媽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傳統文化,依托特色資源優勢融合發展,帶動農副產品銷售,推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 眼下,游洋鎮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創新開發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注重政府支持和市場投入相結合,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做優特色產品,廣泛發動群眾共建共享。該鎮依托興山村為龍頭,正逐步打造興山-天馬-龍山-河星鄉村振興示范帶,實現跨村聯建,推動興山與天馬的旅游山水融合,興山吳媽文化與龍山中草藥產業的文化產業融合,各村產業發展與河星直播基地的網紅經濟產業融合,形成17個村上下游產業鏈和鄉村旅游布局,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