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的“清介鄭公祠”莊重古樸。 全媒體記者 林羅曉 攝 莆人明朝狀元柯潛寫下對聯:“拜命治華封,百里蒼生沾雨露;乞辭歸故里,一瓢清水付兒孫。”明朝南京戶部尚書鄭紀更是撰聯:“廉政起心被,敕封清官揚正氣;忠心報社稷,欽賜貢令傳佳聲。” 這些都是前人贊譽明朝廉吏鄭照的佳句。 鄭照出生和成長在木蘭溪邊的大濟鎮文殊村翁都自然村,沿著溪邊往北100多米,有座始建于明朝的“清介鄭公祠”。歷經多次修繕,這座500多平方米的建筑風格典雅,莊重古樸。大門上高懸的“清介鄭公祠”,以及祠內“廉官第一”的匾額,讓鄭照的事跡穿越600多年風雨,至今依然鮮活。 今年70歲的鄭啟鳳是文殊村一名退休教師,研究鄭照的事跡多年。他說,據《仙游縣志(1992—2005)》記載,鄭照(1401—1471)從小精勤好學,操守耿介,后入國子監念書,學業特優。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派任江西安遠縣令,連續三任(每任三年)成績卓著。后又任江西德安縣令,政顯一方,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江西七十三縣考評中排名第一。明英宗皇帝賜其“廉官”以示褒獎,還賜他佩帶“金鎖鐵鈴”,入朝免參,并賜予西蕃進貢的白鶴,贊譽他有高尚的琴鶴情操。 鄭照任縣官時,經常深入民間,了解民眾疾苦。有明一朝,縣里吏胥每月都要奉送定額俸祿給縣官,但鄭照分文不取,上繳歸公,還將自己俸祿用于當地修橋鋪路、扶貧濟困。鄰縣德安有幾股匪盜,被他的廉政所感動,相約不去擾亂鄭照管轄地方的社會治安。 在仙游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撰、2016年11月出版的《仙谿歷史名人》中記載,鄭照居官近20年,家貧如洗,其夫人還在家抽檸麻紗織布以維家計,因無力撫養5個兒子,鄭照竟忍痛將4個兒子分別送給善化里的章、方、楊家和大濟洋坑村的翁家為子,只留最小的兒子繼嗣。明英宗知道后十分感動,在賜給鄭照“廉官”榮譽封號下再添“第一”二字,合稱為“廉官第一”,并賜“賢令尹”,立坊為志,詔令送出的4個兒子“復姓歸宗”。鄭照53歲時,因年高體弱,上章辭官。回鄉后,他心懷鄉民,與鄉中耆舊共同制訂鄉規民約,倡導良俗,教化鄉民,戒絕游惰,力耕勤讀,并帶頭踐行。 鄭照因病辭世,享年71歲。鄉人感其品行,稱他為“清介先生”,對其懷念不已,并為他建祠紀念。 入仕則報國,出仕則為民。鄭照身體力行的榜樣對當地民風有著極大的教化作用,并潛移默化在后裔和世人的日常行為規范中。 昨日,在“清介鄭公祠”內,陣陣莆仙戲曲聲傳出,幾位老人或看戲或看書,在此享受豐富的晚年生活。祠內開辟出一間農家書屋,陳列著鄭啟鳳等人捐贈的上千本書籍,成為當地孩子的讀書樂園。鄭啟鳳還和同是退休教師的鄭春斌、鄭珍寶等人自發組成義務講解隊,擔任祠內的講解任務,為訪客講述鄭照風范。 “鄭照在我們這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廉潔愛民深深感染著我們這些鄭氏后裔。”鄭珍寶說,文殊村1500多名村民都姓鄭,每年農歷七月十四,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祠堂內,共敘先祖事跡。眼下,村里正謀劃成立助學機構,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鄭照的故事成為村民教育子孫后代的生動事例。 悠悠時光,清廉永存。如今,“清介鄭公祠”成為大濟鎮廉政教育基地,村內有93名黨員在此莊嚴宣誓入黨。全市各地也組織黨員來此參觀學習,牢記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鄭照去世后,江西民眾還建鄉賢祠侍奉他。”鄭啟鳳說,今年安遠縣的祠堂重修,文殊村贈送了一幅與“清介鄭公祠”內同款的“廉官第一”匾額。“清介鄭公祠”重修時,江西民眾自發籌款支持。一代廉官,連接起兩地的民眾,寶貴精神永流傳。 時至今日,明代江州長官鄭泰樞與鄭照共游江西彭澤龍宮洞后,贊頌鄭照的對聯“江洲治政伴鶴琴,當日共傳心似水;彭澤賦歸看松菊,千年猶仰望為山。”依然被鐫刻在祠內,靜心品讀令人頗有感觸,心生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