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木蘭溪源漫山遍野綠意蔥蘢。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夏日,木蘭溪源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駐京流動黨員植造的“清源林”,紅豆杉、桂花、香樟、樂昌含笑等樹木郁郁蔥蔥,為木蘭溪源增添無限生機。 近年來,仙游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高度重視對木蘭溪源頭的保護與發展,在木蘭溪源頭創新開展“源黨建”,激活黨建引擎,賦能鄉村振興,以黨員帶頭示范,推動全民參與共治,讓黨建“紅”、生態“綠”成為鄉村振興最美底色。 領航: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仙西村,木蘭溪全流域治理實踐成果展示廳,全方位展示木蘭溪源頭特色資源、治理及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成效,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自2019年開館以來,平均每年吸引60余家市縣機關企事業單位2000多名黨員干部參觀學習,開展團建、“主題黨日”等活動,2021年被確定為“莆田市委黨校教學點”。 仙游縣將黨的建設與綠色發展一體化推進,深化“黨建+”工程,黨委靠前指揮、支部示范引領、黨員沖鋒在前,不斷促進黨建工作與木蘭溪源頭保護深度融合。2020年9月,莆田市委駐京黨工委在木蘭溪源頭建設“全國流動黨員驛站”,讓他們離鄉不離黨,增強歸屬感。 同時,針對仙西村與德化縣兩地交界,為增強保護木蘭溪源生態環境的協助共識,仙西村黨支部與德化縣國有生態林場黨支部開展“跨縣結對共建共保邊界穩定”黨建聯創活動,雙方建立“邊際共建聯席會”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組建邊際聯合巡邏隊伍,常態化開展保護區巡防,保護源頭生態環境。 治河:巡護管一樣不落 “源黨建”激發黨支部活力,黨員爭當“保護母親河”的“領頭羊”,群眾群策群力參與治水護水,自覺做源頭生態環境的守護者。 該縣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項又一項雷霆出擊的護源環保專項行動,全力打造一支木蘭溪源環保鐵軍。成立以黨員為主體的河道巡查網格隊伍,整合各河段長、包村工作隊、河道專管員、護林員、巾幗志愿者等隊伍,實現“七位一體”共管共治。嚴格落實河湖長巡查制度,2022年對河岸周邊環境、河道衛生、入河排污口等開展全線巡查300余人次,建立巡河臺賬,發現并整改銷號各類問題200余個。 仙游縣將黨建工作融入源頭環境保護、生態治理、文化科普、志愿服務中,建設“智慧源頭”,搭建調查評估、監測預警、反饋調控、工程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木蘭溪源智能生態管理系統,實現了從“事后查”到“事前防”,從“人工看”到“智能防”,從“間斷巡”到“全天候管”的轉變,形成智能化管河、信息化管人、流程化管事“三管齊下”的治理模式。木蘭溪源頭特別是環境衛生在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變清了,樹變多了,形成了許多漂亮的景觀。 造福:活水帶富一方百姓 眼下,往返縣城的路好走多了,原本崎嶇狹窄的單車道已拓寬為雙車道。仙游山已陸續完成仙竹—仙山12.6公里的道路拓寬硬化。 這得益于仙游縣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開新思路,引來鄉村振興的源動力。發展油茶、生態稻米、高山紅茶、苦筍、食用菌、蓮子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開發培育“仙苑有禮”旅游伴手禮系列產品,“黨建紅”與“產業興”交相輝映。 黨建賦能還激活鄉村旅游。成立仙游山中心村黨委,挖掘源頭文化、名人文化、神仙文化、知青文化、鄉村文化、打虎文化、銀礦文化等“七大文化”,通過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與康養旅游結合,整合周邊仙水洋、刺刀峽谷、仙人山、十八股頭、九座寺、石谷解等旅游資源,做到治一方活水,富一方百姓。 依托全市“一張圖”,健全完善“鄉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末端組織體系建設,在仙游山劃分10個網格37個單元,把黨建引領治理延伸至最末端,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切實為黨員群眾提供優質惠民服務,仙西村獲評第二批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新裝的路燈點亮源頭三個山村的夜晚。木蘭溪源頭已漸漸成為生態治理、環境科普和鄉村旅游的結合體,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轉化的生動樣板,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