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拍攝 7月5日,在社硎鄉田利村、白洋村、塘西村等多個村里,田埂邊、馬路上、農家里,一群身著藍色實踐隊服的年輕人格外亮眼。他們是來自閩江學院的大學生。 青春實踐路,鄉村振興正當時,我縣探索“校地共建”合作模式,協調高校掛鉤聯系鄉鎮,助力鄉村振興。同時,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由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院及海峽學院等幾十名師生組成的社會實踐隊,自7月3日抵達社硎鄉,開展村鎮產業調研、民俗文化調查、新媒體賦能等活動,以青春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藍色動能”。 在田利村宮尾壟的一戶農戶家中,幾位村民正在打白粿,蒸粳米、打米團……直至做出Q彈軟糯的白粿,大學生用鏡頭記錄下每個勞動場景。在白洋村,村民變身“主播”,在大學生的指導下學習如何拍攝和發布視頻,“這堂課”很受村民的喜愛。村民們頻頻提問,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告訴記者,自己也經常嘗試拍攝一些村里的景色和農產品發布在網絡平臺,經過指導,拍攝的內容好看多了。 暑期,塘西村“涼資源”發力,深山小村成夏日“網紅打卡地”,昔日寧靜的山村迎來了八方來客。在此,同學們通過與村民交談,進行產業調研、民俗文化調查。當天晚上,在白洋村文化廣場,“鄉村高校一家親”師生村民舉行聯誼會。師生村民相聚一堂,共話鄉村振興。 閩江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的學生廖婷告訴記者,這里的鄉土人情很淳樸,環境好、人文氣息濃厚,希望在這片綠色的土地上,能夠將自己所學更好運用出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為期半個月的時間里,實踐隊將對社硎鄉14個村進行摸底調查,圍繞村莊規劃與實施的指導、產業發展規劃尤其是三產融合發展規劃指導、農產品包裝設計及品牌營銷指導,旅游產品開發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一村一品”的品牌策劃與運營指導,社硎鄉旅游形象設計、旅游新媒體運營指導等,共同探索鄉村振興可行路徑。 社硎鄉鄉長林琰表示,通過與閩江學院開展校地共建合作模式,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和專家智庫優勢,為產業規劃、為鄉村把脈,創新打造高效、產學研和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助力助推鄉村振興。 閩江學院副教授吳琳萍表示,接下來還會積極推進閩江學院與社硎鄉的“校地共建”,加快閩江學院在仙游的產學研、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從而打造閩江學子服務鄉村,創造“校地共建”的特色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