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社區夜景
鄰里中心 風景這邊獨好。在鯉城街道南橋社區,木蘭溪溪畔高樓林立、商貿繁華;岸邊公園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點綴其間五帝廟、宋橋、古榕樹,勾勒出一幅“古橋、古廟、古樹、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畫卷。 南橋社區地處仙游縣城中心區域,轄區面積0.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228人,現有常住人口16684人。社區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宋至清稱“南門”(迎薰門),又因千年宋橋而得名,彰顯古代仙游文化的象征符號。轄區五帝廟至今保存完整,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奉祀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顓帝、帝嚳、唐堯、虞舜”五位上古大帝。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宋橋橫跨木蘭溪,幾十噸重的巨石條鋪筑,兩旁石砌欄桿,18個橋墩全部設計為船形,堪稱古代建筑瑰寶。 南橋社區傳承千年的龍舟祭船習俗,如今已列入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除了吊祭屈原,還吊祭民族英雄戚繼光于嘉靖年間在南門虎嘯潭抗擊倭寇的事跡。 古橋悠悠、古廟滄桑,然而這一帶以往是低洼地帶,成片舊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2014年,宋橋棚戶區改造項目火熱推進,拆遷面積約2.5萬平方米,涉及三大項目,分別是木蘭溪防洪景觀工程、仙榜路拓寬升級改造工程、拆遷安置房工程。宋橋片區已然變身成為靚麗的仙游南大門新地標,建成一條沿溪自然和人文景觀帶,結合水景、休閑設施、活動場地,打造為集商貿、休閑、健身、娛樂于一身的濱溪城市綜合體。 南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位于宋橋片區,總建筑面積3655㎡,堅持黨建引領這一主線,完善社區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多心合一”模式,打造開放共享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和一站式便民服務圈,匯集了居民日常生活和辦事所需的基本功能。 中心完善八大功能布局,分別為:綜合便民服務中心(辦事窗口、網格化管理服務站、志愿者服務驛站);長者之家(老年人活動中心設有鄰里食堂、書畫區、棋牌區、閱讀區、手工制作區、乒乓球室、舞蹈排練室、健康小屋、智能體檢、中醫保健);兒童之家(兒童益智活動區、兒童畫報區、藝術國學、美術培訓,提供四點半至六點免費托幼服務,定期開展公益課堂);莆陽文化驛站(南門書吧提供各類書籍3000余冊,南橋記憶館陳列鄰里老物件、展示龍舟非遺文化及古建筑、古民居);鄰里衛生服務所 (名醫診室由縣總醫院每周四主任醫師巡診,健康小屋由鯉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到為居民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以及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健康體檢與隨訪);家政服務中心(月嫂、保育、育嬰、護理護工等職業技能培訓,推薦介紹就業、上門服務);南門講堂(提供免費法律講座、老人養生講座、婦女保健講室、書畫名家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 南橋社區在基層治理中,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在完善“黨建+”鄰里中心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重心下沉、建強末梢的路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該社區將轄區劃分為9大片區、41個網格、656個單元,推動各項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單元和最后責任主體。658名單元長上任后,迅速建立起單元微信群,解決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單元之家”的應運而生,成為了社區居民互助服務、互動分享的重要平臺。 南橋社區按照地域相鄰、輻射等距、便于服務等原則,通過盤活閑置場所、利用共建單位活動陣地,在9個片區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打造“鄰里客廳”,作為“單元之家”的活動場所。社區利用這些陣地為居民提供服務,收集社情民意,精準解決問題,切實增進黨群干群關系。此舉消除街巷、小區、樓棟之間存在的“公共事務沒人理、麻煩困難沒人幫、對門相鄰不相識”的困境,讓居民實現“話有處說、事有人理、難有人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