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9時許,太陽已是火辣辣的,在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蔡襄文化荔枝種植園里,10多名果農在采摘荔枝,早已忙成一片。 “老李啊,要小心小心!”荔枝種植園承包者黃明富站在樹下,朝近20米高的樹上喊道。他口中的“老李”,名叫李培成,今年71歲,泉州市永春人,因摘果出名,很多果場要提前預約才能雇請到他。記者看到,他身手敏捷,不一會兒就采摘了一籮筐荔枝,用繩子滑送下來(如圖)。 楓亭栽植荔枝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已“荔蔭十里”。東宅村現存有3株千年古荔樹。楓亭鎮是北宋名臣蔡襄故里,蔡襄對荔枝的生長環境及品種、栽培、加工等方面有極深的研究,其所著的《荔枝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荔枝農學專著,詳細介紹了陳紫、江綠、綠核、粉紅等32個品種,尤推崇家鄉楓亭的陳紫荔枝,稱其色香味“為天下第一也”。 東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建陽介紹,黃明富承包的荔枝種植園330畝,加上市科協科普基地180多畝,幾乎連成片,全為“旱地荔枝”。樹齡大多五六十年,品種大部分為陳紫,小部分為蘭筍。 黃明富說,初伏后,荔枝逐漸進入量產階段,繁忙時樹上的采摘工有20多名,采摘會持續近1個月。記者了解到,荔枝采摘工一般要求體力好、身手靈活的男性,早晨5時30分開始采摘至上午10時許暫停,下午3時繼續采摘至6時30分,一天8個小時,熟練的可采摘100多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