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仙游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發展更有活力、城鄉更具特色、生活更加富美的融合發展示范區”奮斗目標。為讓美好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仙游縣委把素有“中國文旦柚之鄉”之美譽的度尾鎮作為共富試點,成立“柚相鄰”共同富裕示范區聯合體,將度尾鎮洋坂村、劍山村、中岳村、帽山村等4個產業類似的村居聯合起來,推進區域連片聯治、協同發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是一蹴而成、一步到位的。仙游縣度尾鎮“柚相鄰”共富試點如何構建起共同富裕的奮斗共同體,靠共創共建達到共享呢?近期筆者走進度尾鎮,探究仙游聚力推動“柚相鄰”共富的密鑰。 一、探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 社會治理是共富之基。仙游縣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利益問題,推動全縣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位于度尾鎮中部區域的洋坂村、劍山村、中岳村、帽山村,戶籍人口約2.5萬人,占全鎮約四分之一。這個片區村村、村園、村企地域交互、人脈交融、產業交集,且產業散亂分布,以前存在惡性競爭等問題,群眾間矛盾糾紛時有發生,治安刑事發案率占全鎮的1/3,信訪老戶占全鎮的1/2。 為有效破解發展和治理難題,度尾鎮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推動10個村、企、園、協的黨支部共建,成立“柚相鄰”示范區黨委,創新組織領富、平臺創富、產業致富、治理促富、文化潤富的“五富”工作模式;創新縣鎮村警民五級聯動機制,建立“中心—村—網格—單元—戶”五級管理模式,形成“戶長提事、單元議事、網格辦事、群眾評事、黨委獎事”的提案工作機制;實施“一村一警”服務聯系全覆蓋,分放心、較好、一般、滯后四類村下沉警力;發揮“解憂工作站”“百姓說事室”“群英斷事會”作用;促成基層“末梢”變為治理“前哨”,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人管、事事有落實。 “柚相鄰”示范區黨委依托“全市一張圖”和縣基層治理指揮調度平臺,建立“日調度、周例會、月通報、季考評”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對110、12345平臺上疑難、復雜、逾期未處理的事件進行會商研判,推動“日清日結”;建立由民警、輔警、治保會、網格員、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組成的“5+4+N”區域警務團隊,規范“三官一律一員”聯調機制,協同推動治安防控提檔升級;通過“事件化解率、及時處置率、辦結逾期率、群眾滿意率”四個維度,按“周月季年”對鎮村干部、社區民警進行考核評價,推動工作落實。與去年同期相比,“柚相鄰”示范區域警情、治安、刑事案件及信訪量下降10%以上。 二、探索有利于縣域推動共同富裕的示范路徑 實現共同富裕要“重點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薄弱環節”。仙游縣委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文旅經濟,培育微產業,釋放“鎮能量”,形成“溢出效應”。度尾鎮立足區域特色產業,建設產業孵化中心,著力做大做強做優“柚子—藝雕—電商”三大特色產業,鼓勵創業創新,推進“擴中提低”,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 度尾文旦柚作為度尾鎮一大特色產業,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還入選2022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過去由于柚農各自為政,區域發展不協調、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低質同構,導致效益不佳。為此,“柚相鄰”示范區黨委把文旦柚作為區域強村富民的首要產業之一,采用“公司+電商平臺+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把柚農散戶集中起來,實現從產品生產到銷售一站式全鏈條服務。度尾鎮發揮文旦柚協會行業規范引領作用,對轄區老樹公開掛牌認證招租,變“賣柚”為“租樹”;對接文旦柚深加工企業,變“單純銷售”為“精深加工”;每年舉辦文旦柚文化旅游節,變“賣柚子”為“賣柚文化”;開發柚子餐、柚園民宿、柚子網紅點、攝影、寫生基地,變單純“賣柚子”為“柚旅游業”;全面提升文旦柚品牌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 藝雕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黨委與運營團隊合作,引導村集體、群眾積極參與,把土地和閑置廠房等資源流轉入股合作開發,依托“柚相鄰”共同富裕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帶動,形成“鎮投資公司+運營公司+商家+廠家”鏈條模式。在海峽藝雕城設立大師作品展銷館和創意產品展銷館,以李耕·故里藝雕品牌對外銷售,溢價部分抽10%以上利潤充實產業發展基金;開發紅色工藝品和“福”文化工藝品,打通從研發設計到產品生產再到商品流通的市場化合作模式,所得利潤全部充實到慈善基金;天縱將品牌全網熱銷排名前500名的產品銷售利潤的0.1%反哺社會。 電商直播融合拓展。示范區黨委與縣商務局聯動,在“柚相鄰”打造莆田市首個互聯網營銷師技能等級評價基地,挖掘、孵化、培育更多直播產業的專業型人才;依托抖音電商直播基地和大師共富直播基地,合力破解產銷脫節、產能不足的痛點。建設好貨(農特產品)直播基地,采用“公司+電商平臺+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累計收購和幫銷農產品4200余萬元。依托大師藝雕技能傳承基地、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和雙創基地,采取“贏利+公益”模式,負責為外來人口、無業人員等八類重點人員提供培訓,打造“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網紅”的致富理念,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三、探索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捷徑 共同富裕既是經濟發展概念,也是社會發展概念,涉及政治、文化、生態等諸多領域,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包含了“鞏固思想基礎”“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覺”“推進文化創新”“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發展文體事業和文旅產業”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精神生活的富裕,對文化、教育、娛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其改造轉化為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促進鄉風文明的“催化劑”。 為豐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鄉村社會凝聚力,“柚相鄰”示范區黨委收集了度尾鼓吹樂、十音八樂、莆仙戲、郭懷雕藝、李耕壁畫等文化遺產資料,建設非遺文化傳承中心,組建非遺文化傳播、平安宣傳、移風易俗、清廉文化等10支宣傳服務隊,通過莆仙傳統文化、現代文明小戲、三句半、贊句等形式進宮廟、進村居、進企業,進一步留住歷史、傳承文明,把文化的種子播撒進村民的心中,成為村里打造精彩文化生活的一張金名片,更好地做到富民惠民安民。 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示范區黨委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上再提升、再提質、再提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郭懷石雕文化、鄭紀廉政文化、李耕國畫大師的名人效應,建設“學、研、用”教學基地和攝影、書畫創作采風寫生基地,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供給。通過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保護,以朝天文廟、楊泗宮、孝節坊為載體,建設村史館,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圈。指導福建省紅木工藝品協會、海峽藝雕旅游城與省一帶一路旅行社合作,策劃藝雕精品旅游購物路線;策劃建設帽山生態園林康養中心,集中改造休閑茶室、特色飲食站、文化活動室、休閑民宿等,開展親子研學、蔬菜采摘、體驗農活等活動;與福建省農林大學合作開發智慧“云農業”,打造一站式鄉野體驗家宴村,培育一批文旅康養、田園觀光、民宿餐飲等新產業新業態,把“美麗資源”轉化成“美麗經濟”,為仙游實現融合發展示范區共同富裕提供典型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