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實地考察生態賦能鄉村振興模式。 學員們聽講解學經驗。 仙游縣組團外出浙江學習,借鑒浙江省瑞安市多方面專業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先進經驗,因地制宜運用到仙游縣發展中去,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新路。 8月14日,由仙游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吳智群和縣委常委張志東帶隊,第二期仙游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前往浙江省開展學習交流活動。 仙游和瑞安有諸多相似之處,都被譽為“海濱鄒魯”,都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格局。仙游縣委書記吳文恩指出,瑞安勇立發展潮頭,敢闖、敢試、敢拼的精神,值得學習。仙游要對標先進,勇當先鋒,特別是在農業三位一體、金融行業改革、鄉村振興、教育衛生等方面去取經、去學習,去借鑒。仙游和瑞安在加強文旅合作、農業供銷、黨校共建和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也有廣闊的合作前景,期待共同找準合作契合點,把好發展機遇,實現互惠共贏,促進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借他山之石,悟發展之路,仙游縣走出一條“仙”行路。 對標先進爭當先鋒 “來浙江學習、培訓的目的,是要換著頭腦,帶著新思想回去,把看到的學到的好做法,變成仙游實實在在惠農民助振興的項目。”在瑞安市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期間,第二期仙游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開班,張志東作動員講話時,期望各鄉鎮、村居要形成合力,擰成一股繩,以實際行動讓瑞安答卷的優秀經驗既在仙游的土地上開花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長效動能。 開班式后,瑞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立勝為培訓班學員授課。他從“什么是合作社”講起,再到“為什么要搞三位一體”,深刻講述瑞安市多年來的實踐與探索。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點題、親自破題的“命題作文”。瑞安市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學員們認真聆聽,暢談體會,表示要以“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瑞安樣板”為標桿,學習借鑒瑞安農業領域多方面專業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經驗。 活動期間,培訓班還在濱海“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展示館開啟現場教學。吳智群表示,仙游要充分發揮好已有優勢,同時借鑒瑞安“三位一體”模式的創新舉措,雙優并舉,走出有仙游特色振興之路。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培訓班走進瑞安市馬嶼鎮、塘下鎮,調研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學習“千萬工程”的理論與實踐。 馬嶼鎮是“三位一體”改革實踐最早的試點之一。從前,農戶們各自為營,實施“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后,馬嶼鎮通過標準化生產服務、數字化應用、市場主體搭建、整村整體授信等方式,改變了傳統耕作模式,為農戶構建了一條從生產到交易再到融資的全服務鏈條。 “在馬嶼‘三位一體’為農服務中心里,有一所特別的醫院‘莊稼醫院’,退休老黨員、農村‘土專家’每天在此坐診,為農戶解決農作物病蟲害等問題。對于一些疑難雜癥,他們也下到田間地頭支農。”“農戶拿了‘藥方’出門便可在農資商店中購買產品,享受‘一站式’服務。這里的農資信息數字平臺,實時記錄農戶購買農資的數據,方便產品溯源。”通過實地參觀,培訓班學員受益匪淺。 實地考察學思踐悟 仙游縣是木蘭溪源頭和上游所在地,木蘭溪流經仙游9個鄉鎮,如何做到一溪清水,激活一個村莊? 在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村黨支部書記陳眾芳介紹,原本陳岙溪旱時滴水全無,澇時淹及兩岸房屋。在其他地區大搞工業提升經濟發展時,陳岙村以整治環境為突破口,發展綠色經濟。今年浙江省全面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陳岙村也進行整村規劃,對陳岙溪小流域進行治理,建成自來水廠有償向外供水。有了“第一桶金”之后,陳岙村繼續盤活水資源。一條陳岙溪,集夏日泳池、觀光游船、峽谷漂流等水上項目于一體,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村綜合經濟實力穩步增強。陳岙村擁有了“全國文明村”“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千萬工程示范村”等美譽。 “注重環境保護,才能發展好經濟。”培訓班學員們深刻感悟到只有把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有機融合,綠水青山才能在永續增值中釋放發展動能,轉化為金山銀山。 地處瑞安市林川鎮山區的溪坦村有40多年的工藝禮品生產歷史,被譽為“中國工藝禮品生產基地”。每年無數的工藝禮品“飛”出山窩窩,遠銷世界各地。 論工藝品產業,仙游的仙作不遜色于溪坦村。培訓班學員們邊參觀邊思考借鑒當地產業發展模式,助推仙游工藝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仙游的資源條件不比別的地方差,但在思想上存在差距,溪坦村人人都有版權意識,并將版權事業融入鄉村建設、產業發展中,值得學習。”學員們深有感觸。 在浙江省樂清市下山頭村、北塘村,學習打造鄉愁牌匯聚先賢力量共促鄉村振興的方法;前往溫州市文成縣,實地感受武陽村和讓川村依托文旅和民宿開發實現鄉村共富的成功之道;在麗水市松陽縣,參觀陳家埔村、平田村、石倉村,探索各具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學習新理念、新做法,學員們表示,此次浙江之行開了眼界,將把這份“寶典”帶回研究,融入實際建設美麗仙游。 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典型經驗,仙游縣打好“生態牌”,同步推進環境整治和宜居鄉村建設。 在環境整治上,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聚焦農民反映強烈的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等突出問題,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讓農村更宜居、更宜人。 游洋鎮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深入挖掘、利用、開發境內天馬古厝群、石門峽谷、天馬山、天馬特色產業一條街等自然人文景點以及鄭樵后裔唯一集居村等文化資源,大力開展整清楚、搬清楚、拆清楚、圍清楚、種清楚、放清楚的鄉村環境“六清行動”,推動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環境提升。 推動產業振興,做大特色農業。仙游縣以“1299”為工作抓手,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為引領,“校地共建”為創新,“六個帶動”為動力,即產業帶動、種植業帶動、旅游帶動、平臺帶動、活力帶動、創新帶動,“兩大經濟”為路徑(發展綠色經濟、文旅經濟),“五大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目標,圍繞“一心兩翼八園”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榜頭鎮小微產業以香產業為主,度尾鎮小微產業主打文旦柚產業,龍華鎮、賴店鎮小微產業突出佛事產業,園莊鎮小微產業主要發展面點產業,蓋尾鎮小微產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等,通過試點示范、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旅游業“接二連三帶一”,不斷打牢鄉村振興堅實基礎,助推全縣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切實把仙游打造成海西夏都、福建旅游“新名片”、周邊城市群“后花園”。 上下一心,久久為功,仙游縣迸發共富向上的蓬勃生機,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仙游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