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們在樂清市下山頭村了解共同富裕經驗。 學員們在平陽縣昆陽鎮感受未來鄉村的模樣。 對標對表浙江先進地區,仙游縣組織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外出取經。引導學員帶著問題學,鼓勵學有所得、學以致用、以學促干,全面提升能力水平,在綠色高質量發展“主賽道”、鄉村振興“主戰場”爭先創優。 9月10日,仙游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第三期)前往浙江省,開啟為期6天的專題培訓,學習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扎實推進仙游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 本次專題培訓班由仙游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劍波帶隊,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慧敏、縣政協副主席王建煌一同參加。來自大濟鎮、園莊鎮、鐘山鎮、社硎鄉、石蒼鄉、書峰鄉等6個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及15個村黨支部書記共36人參加培訓。 受縣委書記吳文恩委托,陳劍波作開班式動員講話,要求帶著責任學,做到學有入腦,學有入心,在學習中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練就推動發展的真功夫;帶著問題學,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把工作擺進去,對標找差距。把問題擺進去,借鑒好經驗求突破,轉化為推動工作的新動力;帶著作風學,做到學有紀律,學有形象,樹立起仙游干部良好形象。 頂層設計推動示范創建 開班式后,學員們在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深入學習舊村改造、生態修復與建設、開發“綠色人居”住宅區、發展生態鄉村旅游產業等先進經驗。 陳岙村黨支部書記陳眾芳介紹,陳岙主動融入溫州大羅山生態區的規劃,通過壯大集體經濟、治理青山白化、舊村改造等,僅用10年時間,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偏僻山村發展成為擁有1.76億元集體資產的富裕村。 “一個同心同德的好班子,一支善作善成的好隊伍,一套管用實用的好機制”,在與陳岙村兩委的交流中,大家找到了鄉村振興的答案。 9月11日,學員們前往瑞安市、平陽縣,學習如何用先進的“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振興。 “我的花椰菜要趕緊追肥,可是買肥料的錢不夠,怎么辦?”“別擔心,我們現在對各位農戶提供上門服務,便捷信貸,一步到位。”在瑞安市農村“三位一體”改革展示館,一段原創動畫片從農民視角生動展示改革惠農成果。 “三位一體”到底是什么?組織體系怎么架構?瑞安多年的探索,給出的答案是:構建農合聯組織體系。由合作社、農戶入會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簡稱“農合聯”,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在平陽縣昆陽鎮,學員們感受到了“未來鄉村”的模樣。 昆陽鎮未來鄉村由上林垟村、鳴山村、萬金村、湖嶼村、官岙邸村5個行政村構成。昆陽鎮黨委、政府協調五村加強頂層設計,不同的鄉土文化要素串出不同的鄉村產業鏈條。上林垟村重點發展農耕產業,主打田園風情之美;鳴山村重點發展非遺文創產業,主打文化之美;萬金村重點發展健康運動,主打水陸體育運動之美;湖嶼村重點發展戶外拓展產業,主打山林野趣之美;官岙邸村重點發展休閑旅游,主打景區風景之美。 頂層設計是關系鄉村振興工作開篇謀局、行穩致遠的關鍵一步。學員們表示,要立足仙游實際,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拿出全面、科學、可行的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規劃,確立起仙游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 頭雁領航激發振興活力 頭雁領航群雁飛,一個人帶富一個村。9月12日,仙游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學員走進浙江省樂清市下山頭村和北塘村,探索“雁陣效應”助推共同富裕的成功之道。 下山頭村有一片“石斛森林”,每年能為村民們帶來近500萬元的收入。可誰又能想到,該村曾是一個無發展環境、無產業、無資源的“三無村”。 2012年,珀萊雅聯合創始人兼CEO方玉友響應樂清市委市政府“樂商回歸”的號召,回鄉發展鐵皮石斛產業,帶領全村共同致富,創新推行“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惠民”模式。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股份入股,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使荒土地里長出了“金種子”,“三無村”成為有全新業態、有超高顏值、有美好未來的“三有村”。 無獨有偶,在北塘村同樣也有一位共同富裕的領航者。蘇德生擔任“一肩挑”干部后,先后投入2.5億元,開展全域治水和村莊環境整治,成立樂清市北塘果蔬專業合作社,建成1300余畝“花果飄香田園綜合體”,在北塘形成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和推廣、農產品展示展銷、生態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去年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6.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20萬元。 下山頭村和北塘村的成功實踐,引發了學員的思考。大家認為,全面鄉村振興離不開“頭雁”的示范引領,健全鄉賢機制、建強鄉賢組織、選樹鄉賢典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要學習借鑒兩地經驗和做法,探索鄉賢能人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模式,實現“群雁齊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9月13日,仙游縣鄉村振興培訓班學員走進溫州市文成縣武陽村、讓川村,深入學習通過文化引領來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作為劉伯溫故居所在地,武陽村以名人品牌效應帶動鄉村發展,打造劉伯溫文化IP,提升文化資源活化的競爭力。該村將歷史名人、民間故事、文化傳承等鄉土文化元素融入鄉村,舉辦伯溫研學、伯溫家宴、進士節等活動,通過鄰里“故事會”“藝術匯”等形式,依托武陽書院、民宿,開展傳統工藝教學、自然教育課堂等,將文化和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集民俗、廉政、養生、低碳于一體的武陽文化產業格局。 距離武陽村不遠的讓川村,也是一個將文化資源挖掘到極致的新時代樣本村。 該村打造畬鄉文化場景,常態化舉辦畬族風情旅游節。通過對山歌、跳竹竿舞、品畬家宴、看畬家婚嫁表演等畬鄉民俗,讓更多遠道而來的游客體驗畬族人民的熱情。2022年,該村共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帶動100多名村民在家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45萬元,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旅游發展的紅利。 仙游是千年古縣,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涌現了一大批歷史上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學員們認為,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優勢,激發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活力,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以文化振興有力促進鄉村振興。 劣勢變鄉村實現華麗蝶變 大山深處的偏僻村莊該怎么發展?9月14日,仙游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學員走進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深入山區中的三都鄉、四都鄉,看看大山中的村莊是如何轉劣勢為優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當天,學員們走訪了平田、陳家鋪、榔樹、楊家堂、上田5個古村。這些村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位于大山深處。以前,這里斷壁殘垣隨處可見,道路泥濘,交通不便,無產業支撐,當地人大部分外出謀生。當地黨委政府高站位謀劃,牢牢抓住現代都市人熱衷“歸園田居”心態,將大山古村打造成高端網紅民宿村,實現華麗蝶變。 當晚,學員們對浙江之行的所見所聞進行深入研討,表示要好好總結,制定計劃,把學習到的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推動仙游鄉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舉措。 陳劍波表示,仙游縣要鍛造長板、補齊短板,走差異化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打造不同類型、不同梯次的鄉村振興樣板。提升農村農業的要素吸引力、資源承載力,結合各個鄉鎮和村的實際,創新突破,推動發展,振興鄉村,實現共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