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憑借莆仙戲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莆仙戲之鄉”。作為莆仙戲重要的藝術表演團體,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以主題教育強根鑄魂激發奮進動力,加大莆仙戲保護力度,推動莆仙戲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再續輝煌。 9月下旬,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來到澳門世界貿易中心,演出《春草坐轎》《百花亭》《迎春牽狗》《敬德畫像》《媽祖賜?!返?折經典莆仙戲傳統折子戲,邀請澳門當地政府機構、文化官員、藝術團體以及莆仙同鄉觀看,展示莆仙戲這一古老劇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活動期間,舉行仙游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推介座談會,重點介紹莆仙戲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歷程,演員展示科介,與當地觀眾藝術互動,還舉辦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走進澳門培正中學,精彩演繹引發熱烈反響。 “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我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老舍寫下詩句盛贊莆仙戲。 作為莆仙戲重要的藝術表演團體,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加大搶救和保護莆仙戲力度,持續抓好精品劇目建設,注重后備人才培養,推廣和普及莆仙戲。 古老劇種轟動劇壇 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的前身是仙游縣鯉聲劇團,成立于1952年,培養造就了陳仁鑒、鄭懷興等全國知名的劇作家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朱石鳳、謝寶燊、王少媛等一大批優秀導演藝術家、戲曲音樂家。 仙游縣鯉聲劇團曾九度晉京獻演,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優秀獎項。1959年,《團圓之后》被定為國慶10周年獻禮劇目,開莆仙戲晉京演出先河,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后,周恩來、朱德、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臺上親切接見,給予高度評價并合影留念?!秷F圓之后》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舞臺藝術,還出版了戲曲連環畫。 1979年,莆仙戲二度晉京演出,優秀諷刺喜劇《春草闖堂》獻禮國慶30周年,在首都各戲劇院連演10多場,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后來,被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2009年,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1999年,仙游縣鯉聲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王少媛因主演《葉李娘》,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仙游縣鯉聲劇團作為受邀的五個劇團中唯一的縣級劇團,首次赴法演出《白兔記》,一度驚艷巴黎,并摘走最佳傳統劇目獎。 2013年11月,莆仙戲傳統劇目《目連救母·開葷咒誓》二次應邀赴法國參加第六屆法國巴黎中國戲曲節,再獲最佳傳統劇目獎。 作為一個地方劇種,連續兩次受邀到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的法國巴黎演出,十分難得。對弘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市文化品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紅厝瓦”走出劇作家 翻開《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志·戲曲卷》,全國67部優秀劇目作品中,仙游縣鯉聲劇團有2部,一部是陳仁鑒先生根據傳統戲改編的《春草闖堂》,一部是鄭懷興先生創作的新編歷史劇《新亭淚》。2021年,陳仁鑒的《團圓之后》、鄭懷興的《傅山進京》入選由中國文聯支持、中國劇協選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百部優秀劇作典藏》。 已故的著名劇作家陳仁鑒是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的《團圓之后》和《春草闖堂》分別入選“中國當代十大悲劇”“中國當代十大喜劇”。 他一生著作豐富,現有68部劇作、30多篇劇論傳世。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了《陳仁鑒戲曲選》《陳仁鑒評傳》《陳仁鑒戲劇精品選》。他對傳統劇目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注入強烈的當代意識,以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雅與俗的完美結合,震撼我國劇壇,風靡港臺及東南亞,常演常新,永葆藝術魅力。 今年是陳仁鑒誕辰110周年,在仙游南溪村竹埯頭的陳仁鑒故居廣受關注。大門門簪及兩邊墻體雕刻各種圖案,工藝精湛,技藝高超。當地村民說,當年蓋房時,這座房屋屋頂瓦片是用黑土燒制成紅瓦,特別喜氣耀眼,因此這座民居被稱為“紅厝瓦”。 仙游縣歷史建筑風貌保護服務中心干部張文清介紹說,“紅厝瓦”有近200年的歷史,曾賦予陳仁鑒創作靈感,列入仙游縣第一批歷史建筑。民居的建筑材料、結構方式都保留當地傳統建筑特點。整體建筑前低后高,平衡對稱,規模較大,布局緊湊,分為前石埕和前落,后石埕和后落,屋頂為懸山式屋面。該縣保護陳仁鑒故居,留住鄉愁記憶,講好莆仙戲故事,激勵更多人保護傳承莆仙戲。 實施保護傳承工程 2022年11月,莆仙戲《葉李娘》在莆仙大劇院完成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這是我市首部入選該工程的莆仙戲。 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由中宣部、文旅部于2019年啟動,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該工程通過選取當代戲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劇目,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現代人和后人留下藝術記錄。上榜的莆仙戲《葉李娘》,由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選送。 該劇是國家一級編劇鄭懷興根據莆仙戲傳統劇目改編的一部力作,1998年代表福建省古老劇種晉京展演,曾獲劇本、演出一等獎等多個獎項。2014年9月17日,莆仙戲《葉李娘》再度晉京獻演,為國慶獻禮。 近年來,鯉聲劇團組織老藝人相繼搶救排演了《春草闖堂·坐轎》《目連·開葷咒誓》《白兔記·井邊會》等20個莆仙戲優秀傳統折子戲,啟用年輕演員參與排練,并拍攝制作成錄像資料永久性保存,確保優秀傳統藝術得以薪火相傳。 為推廣莆仙戲,劇團實施莆仙戲低價票公益演出,每年開展“文化惠民、周周有戲”活動,全年共演出傳統莆仙戲160多場次,觀眾2萬多人次。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劇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演出100多場,觀眾達18多萬人次。 為提升劇團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劇團對原有十多臺大戲進行了加工。2020年特邀國家一級導演劉作玉來復排《晉宮寒月》,組織老藝人復排《目連救母》。2021年特邀國家一級導演歐陽明創排《借新娘》,使得劇團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為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劇團排演了由鄭懷興創作的新編歷史劇《林龍江》。該劇根據明代莆田思想家、三一教創始人林龍江在抗倭斗爭中的事跡創作,是繼《媽祖》之后又一個本土題材的戲劇力作。該劇在林龍江先生誕辰500周年之際演出,弘揚林龍江愛國愛鄉精神,受到了戲迷及專家的好評。 為解決鯉聲劇團人才缺乏的問題,該縣聘請一批事業心強、藝術造詣高的老藝人,成立莆仙戲鯉聲藝術指導委員會,開展莆仙戲傳承與保護工作。發揮莆仙戲老藝人的“師帶徒”作用,讓莆仙戲代代相傳。每年有計劃地選派品學兼優的人才到專業的戲曲學府學習深造,培養造就一批莆仙戲的專業人才。 “莆仙戲深深根植于仙游這方沃土,見證了傳統戲劇的發展歷程。”鯉聲劇團團長黃永志表示,將繼承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為民情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優秀作品,為群眾演好戲,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上取得成效,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實事好事,努力使莆仙戲這朵千年藝術奇葩青春永葆、越開越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