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領導調研“柚相鄰”片區“七富裕”做法。 ““柚相鄰”共富基地里,工人們在車間分揀文旦柚。 仙游縣以度尾鎮洋坂村、劍山村、中岳村、帽山村等4個村創建“柚相鄰”片區,創新“強村聯中帶弱”共建模式,以“七中心”推動“七富裕”,努力在黨建、產業、治理、民生、人才、文明、制度等七個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在全縣推廣,逐步實現全面提升、全域一體、全民富裕。 初冬,主題教育在全市掀起熱潮之際,仙游縣召開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學以爭先百日攻堅”行動部署、建設美麗鄉村暨城鄉建設現場推進會,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案例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日,在度尾鎮“柚相鄰”片區,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等實地察看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片區建設進度,了解“柚相鄰”片區黨委工作模式,學習“強化優勢互補、推進多元聯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經驗做法。市主題教育辦聯絡組也派出干部現場觀摩。 仙游縣委書記吳文恩指出,要深學細悟、深刻踐行浙江省“千萬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啟示,堅持黨建引領,牢固樹立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要結合仙游實際,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壯大鄉村產業,打造特色“仙游模式”;要牢記“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群眾期盼中找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動群眾參與,上下聯動擰成一股繩,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幸福家園,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 仙游縣縣長陳志挺要求,以任務清單形式在項目建設、產業升級、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再壓實、再推進,助力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先行先試逐步推廣 文旦柚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已有160余年栽培歷史,是度尾鎮農業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度尾文旦柚的上佳品質。文旦柚種植面積達1.6萬畝,年產量達4.2萬噸,從業人員3.56萬人,年創產值約2.7億元。 度尾雕刻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發展至今,藝雕產業已成為度尾鎮的另一支柱產業。全鎮現有藝雕生產經營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員約占全鎮人口的50%,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藝雕小件產品交易集散中心,年創產值約50億元,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以上。 洋坂村、劍山村、中岳村、帽山村均是盛產文旦柚的行政村,村村相鄰,因此片區命名“柚相鄰”。中岳村是國畫大師李耕的故鄉,也是海峽藝雕旅游城所在地。 據統計,2022年,4個村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3.7萬元以上。“柚相鄰”片區作為先行試點,按照“每年有大進展、3年縱深推進、7年梯次推進、全縣推廣、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分階段推進,實踐模式在全縣推廣。 打造特色“仙游模式” 11月2日,文旦柚采摘進入尾聲,走進“柚相鄰”共富基地利眾·文旦柚分揀中心,一個個文旦柚在流水線上運轉,工人們分布各個點位,分揀、包裝,忙中有序。 現場負責人許細杰介紹,分揀中心有2萬多平方米,設置其間的共富車間劃分了包裝區、待包裝區、待分揀區、分級區等空間,吸收片區困難人員務工。 “文旦柚上市旺季,我在共富車間分揀,一天工資120元,而且這里工作離家很近。”女工林麗貞熟練地挑選著文旦柚。 “柚相鄰”片區組建“服務型”片區黨委和黨建共富中心,設立共富基金,黨員、企業家、鄉賢踴躍籌集512萬元作為慈善基金、產業基金。 黨組織示范引領,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依托自身文旦柚、紅木產業,打造60個共富基地,涵蓋共富果園、共富直播間、共富車間、共富農場,為困難人員提供就業崗位,開辟一條“家門口”的致富路。共富基地將增收的部分百分之一捐到慈善基金會。藝雕賣一件捐一元,文旦柚賣一斤捐一分,為共富基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度尾鎮副鎮長鄭小鵬介紹,該鎮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創新建立商業銀行、供銷社、農業合作社“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立文旦柚共富合作社聯合會,發揮行業規范引領作用,規定采摘時間和銷售標準,引導散戶抱團合作,今年文旦柚價格上漲一倍,人均增收7500元左右。 洋坂、中岳、劍山、帽山4個村的13個黨支部,組建“柚相鄰”示范區片區黨委,主動服務,構建“黨建+協會+銀行+商戶”共建聯盟,探索打造“李耕故里·藝雕”品牌,共聚品牌效應。目前,“柚相鄰”片區已形成“一街一城一園”藝雕發展格局。 在度尾鎮藝雕智慧產業園,“柚相鄰”天縱數字產業共富基地示范區,設立了大師藝雕技能傳承工作室、“藝心向黨”共富文化館、“匠心公益”慈善展覽館、“產學研用”校企合作基地、大師共富直播基地、互聯網營銷師培訓基地等。 現場負責人介紹,由天縱牽頭組建大師事業群團隊,開辟出一條“藝雕+大師+直播”的快車道。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校企研發中心”,與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對接,暢通人才輸送渠道,打通從研發設計到產品生產再到商品流通的市場化合作模式。 今后,天縱品牌全網熱銷排名前500名的產品歸入“匠心公益”慈善展覽館中,公司每月定期將館內產品銷售收入的0.1%作為慈善金存入慈善基金專用賬戶,通過黨支部牽頭、工會組織的形式,每季度開展一次慈善捐助活動,促進“柚相鄰”片區發展。 鎮里加快推進度尾·大濟木制工藝品微集群小微產業園建設,做實“研發、設計、創新”,扎實推進村村、村企、村協、村校結對共建;加快建設集種植、觀光、科普、物聯于一體的文旦柚5G+智慧產業園;加快推動共富家宴村、共富云農業項目,發展民宿、文創、美食、觀光、研學等業態,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積極推動共同富裕 上月,柚農楊某某通過農村信用社銀行卡向涉詐賬戶多次轉賬。“柚相鄰”警務室民警第一時間聯系楊某某,查出是楊某某12歲的孫女誤信游戲里的“警察”,添加了騙子的微信轉賬。 “幸虧民警主動聯系,不然血汗錢就都被騙光了。”楊某某得知后,感激地說。 在“柚相鄰”片區,縣里明確以“七中心”推動“七富裕”。“七中心”,即基層社會治理中心、黨建共富中心、產業能級提升中心、非遺文化傳承中心、人才服務中心、智慧康養服務中心、共富護航中心。“七富裕”,即組織領富、產業致富、治理助富、民生惠富、人才聚富、文明潤富、制度筑富。 “柚相鄰”片區黨委設立“柚相鄰”警務室,發動“三長一員”(網格長、單元長、戶長、網格員)定期進村入戶開展巡邏防控、糾紛排查、平安宣傳,持續提升群眾安全感。成立“群英斷事會”,從黨員、鄉賢中選拔聘用26人,線上運用“小方桌”進行“周會商”,線下落實周一、周五會商,調處疑難復雜矛盾糾紛。 聚焦民生,解決“一老一小”問題,辦好教育“1號事業”,建立“4+N”健康網絡模式,構建全民共享、觸手可及、健康可持續的“公共服務生活圈”,為共同富裕打造民生改善新樣板。 創新校地結對共建機制,探索實施“1+2+N”模式,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建立規劃策劃基地、實習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和“文旦柚研究院”等;同步實施農村技術人才培育工程,推行農技人才包村聯戶工作制度,開展技能人才“訂單式”培訓,打造極具特色和品牌優勢的人才服務中心。 以制度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建立共富護航中心,探索“五回一新”“五證同發”、村級小規模工程代建管理、廉潔文化統籌協調等模式,建立爭先競優等機制……在“柚相鄰”片區,一幅產城人融合的和諧富裕圖景徐徐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