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榜頭鎮壩下社區人多地少,早年不少群眾以雕花、木匠、油漆等手工藝為生,其中雕刻、木工類工藝居多,當地流傳“子孫世代不讀書,作田不成作木師”之說。 “如今,壩下常住人口超過1萬人,大部分從事工藝品和古典家具的生產,大小企業共有300多家,年創產值10億元左右,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第一街’的美譽。”壩下社區黨支部書記黃俊彬說。 壩下工藝美術文化歷史悠久,有著百年的傳承時光。早在清朝年間,壩下老百姓就以手工藝品制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主要從事木藝、雕花、油漆等工藝。在仙游的民俗里,自古就有“結婚三件套”,即新人結婚時,必須打造三件新家具:眠床、衣柜、臉盆架。壩下的雕刻藝人就以雕刻制作大眾化的眠床等家居用品和寺廟里的佛像、佛龕、拱頂等作為生活依靠,逐漸形成了“仙作”的代表門派“壩下雕刻派”。 “壩下雕刻派”的傳承方式素以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大師小匠“傳幫帶”,代代人才輩出。在上世紀90年代,壩下的工藝美術行業還只是以個體作坊為主,家庭式制作工藝品小件,多為自用或小范圍銷售。自2006年開始,壩下的工藝行業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壩下成為與河北大城、廣東大涌并列的全國紅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在紅木古典家具消費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場,壩下的工藝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 黃俊彬回想壩下工藝城發展歷程,感慨萬千。他說,2006年、2007年壩下木雕開始規模化生產,2008年-2013年是紅木產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產銷主體從木雕工藝品轉為古典工藝家具,產品賣到北京,出口海外。近幾年,壩下工藝廠家大多做電商拓寬銷路,自己做直播,線上線下多管齊下;規模比較大的廠商還與京東電商基地合作,營銷額開始逐漸回升。 目前,榜頭鎮政府的官方平臺“藝都仙作·云上榜頭”上線,符合條件的壩下紅木商家紛紛入駐平臺,在政府的幫助下吸引流量。現在壩下村兩委也在致力于推動紅木銷售和電商進一步融合,積極幫助企業和電商平臺牽線搭橋,聯系推薦。 談起壩下的變化,林氏木雕流派第7代傳承人陳偉毅感同身受。他的母親林洪英是老手藝人,是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人,一輩子“活到老、雕到老”,帶徒弟傳承傳統技藝。林洪英的作品傳承了東鄉林氏木雕技藝的精髓,以鏤空雕、圓雕為特色,所創作的作品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飛天》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嫦娥奔月》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央電視臺曾數次到她家拍攝宣傳片,她曾代表福建婦女進京參加雕刻技藝表演。 壩下雕刻名家林福來,承襲祖傳木雕技藝,推陳出新,將壩下雕刻藝術推向一個高峰,多次代表中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交流技藝,他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廣泛授徒,為仙作的崛起培養一大批人才。 一代代工匠人,一顆顆傳承心,他們化朽木為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他們堅守匠心、傳承創新,接續壩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擦亮“仙作”中國古典工藝家具金字招牌。 而今壩下還成為紅木家具原料集散地,有一批人專門經營紅木木材營銷,還派生出專門為廠家提供包裝、運輸等服務的企業。如果說仙游縣是“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那壩下就是“都城”核心之所在。 當前,壩下正在推動工藝美術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依托京東(仙游)數字經濟產業園、抖音電商直播基地、仙游快手直播基地等基地,培育一批電商暢銷拳頭產品、電商服務站點、電商網商經營主體、電商從業人員,建成區域性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直接帶動就業人數約2.8萬人,以產業發展帶動周邊連片發展,推動片區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