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是農歷正月初八,楓亭鎮麟山宮元宵巡游隊伍回宮,富有特色的非遺“皂隸舞”亮相(如圖),各地游客紛紛前來爭睹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當天下午2時30分許,麟山村麟山宮廣場熱鬧非凡,來自38個宮廟的龍虎旗、車鼓隊、管樂隊、馬隊等先后登場表演,參演人員均著盛裝,鼓樂齊鳴,浩浩蕩蕩。壓軸出場的便是萬眾矚目的“皂隸舞”表演,只見幾十名皂隸舞參演人員各司其職,分旗牌官、皂隸、伴奏和八班等。其中8名裝扮古樸、頭戴樟木面具的男子,手執竹杖,足登草履,伴隨樂鼓聲,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走起舞步,舞姿古樸粗獷、動作干練簡潔,現場顯得莊重肅穆。游客們人山人海,紛紛拿出相機,記錄這一非遺盛宴。 據文獻記載,“皂隸舞”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屬于我國古代驅邪除妖的民間舞蹈。“皂隸”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手執竹仗,穿黑衣紅褲,腰系紅布條,腿托綁帶,足蹬草鞋,氣勢威猛。表演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節奏干練、動作質樸。經過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完善,麟山宮“皂隸舞”形成一套完整和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目前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