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羅嶼港口船舶靠泊接卸繁忙。 全媒體記者 陳斌 攝 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引發熱議。莆田海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漫長、港灣多、潮灘豐富,是海洋資源大市。去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萬噸,達7243.17萬噸,同比增長35%;集裝箱吞吐量比增38.42%,這2項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羅嶼作業區對臺灣地區鐵礦石中轉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眼下,我市海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為加快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增添“藍色引擎”。通江達海戰略港城,正冉冉升起。 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 3月7日,“米利森”輪緩緩駛離羅嶼港口9號泊位。該輪在羅嶼港接卸量共7.46萬噸貨物,“當天進、隔天出”,創下船舶接卸業務效率新高。 福建省羅嶼港口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凌森介紹,今年以來,羅嶼港統籌協調資源優化、共創融合發展,積極拓展多元化貨種接卸,協作內部單位圓滿完成船舶接卸保供任務,贏得客戶贊譽。今年1月,羅嶼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238.97萬噸,創單月吞吐量歷史新高,奮力沖刺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 與此同時,湄洲灣港羅嶼作業區羅嶼8號、11—12號泊位施工現場也是一派熱火朝天景象,3個泊位工程計劃年底完成碼頭主體施工。屆時,羅嶼作業區將具備約5000萬噸的年吞吐能力,打造東南沿海能源礦產進口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貨接卸中轉儲備基地的底氣更足。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羅嶼碼頭與臺灣鋼鐵企業的合作,涵蓋鋼鐵企業自購鐵礦石、淡水河谷鐵礦石混配礦產品,以及原礦、冶金煤等產品保稅中轉和冶金煤出口等。據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統計,2023年,羅嶼碼頭對臺鐵礦石中轉量達368萬噸,成為臺灣鋼鐵行業在大陸的最佳鐵礦石中轉港口和儲運基地。在港口集疏運體系方面,莆田加快構建集鐵路、公路、水水中轉于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據統計,去年,我市海鐵聯運貨物完成920萬噸、比增11.4%,水水中轉貨物超2000萬噸、比增54.3%,均位列全省第一。 當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萬噸級碼頭泊位達24個,其中羅嶼港是全省首個、全國第六個40萬噸級泊位碼頭。 邁入大港時代,我市搶抓建設海洋強國、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重大機遇,發揮羅嶼對臺鐵礦石轉口優勢,搭建“羅嶼聯盟”平臺,推動儲、產、運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港口發展行穩致遠。 因港而生、依海而興。我市朝著億噸國際大港不斷邁進,聚焦大戰略、大央企、大項目、大龍頭,持續完善臨港產業體系、集疏運體系、物流體系,全力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有力帶動海洋經濟蓬勃發展。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連日來,在位于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的年產10萬噸海水提取氯化鉀項目(一期)施工現場,施工隊伍開足馬力搶工期,加快項目建設。 東方海鉀(莆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項目部副經理李建陽介紹,項目已完成全部樁基施工,正全面開展主體施工。鉀富集關鍵主體非標設備在今年1月開始吊裝安裝,現已完成90臺關鍵非標設備吊裝安裝。項目全部工程預計今年6月份建成,并具備試運行條件。 東方海鉀(莆田)年產10萬噸海水提取氯化鉀項目是國際上首個10萬噸海水提鉀工程。該項目是以海水為基本原料,通過海水汲提、沸石離子篩富集、蒸發、冷卻等物理過程,生產農業急需氯化鉀,將彌補我國陸地鉀肥資源短缺的局面。 海水提鉀項目實現當年度招商、當年度簽約、當年度拿地、當年度開工,填補全省海水利用產業空白,也成為我市海洋經濟重大戰略性項目的新突破。 市發改委副主任、市海洋經濟產業鏈綜合協調組副組長林楠介紹,為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我市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在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打造產業集群上做文章,強化產業門類、企業、區域、上下游間的協同,有利于開辟發展新藍海、形成競爭新優勢,助推海洋經濟積厚成勢、破浪前行。 目前,我市臨港產業方面,依托國家級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推動中錦PA6擴建項目順利投產,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錦綸聚合工廠;永榮CPL二期項目順利投產,成為全國單個工廠生產己內酰胺規模最大的基地之一。臨港能源方面,已投產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248萬千瓦,占比位列全省第一;湄洲灣火電廠三期等獲核準,哈納斯液化天然氣碼頭工程、國投電力“漁光互補”等項目開工建設。海洋漁業方面,引進全球首個漂浮式風電與網箱養殖融合項目,建造全市首臺大型深海智能養殖裝備“閩投秀嶼1號”;推動國圣建成全國最大即食海帶生產加工基地。 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接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精準施策培優育強延鏈 3月10日,記者來到位于秀嶼區笏石工業園的福建易太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在該公司新增的海產品深加工生產線上,一批新鮮的巴沙魚經過清洗、切片、滾揉、打包、速凍等工序,成為一包包冷凍魚片。這些產品將通過冷鏈物流發到全國各地,烹制成餐飲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我們為拓展海產品深加工業務,去年投資200多萬元增設一條生產線設備,政府部門最高按總投資額的30%給予資金補助,給企業很多實實在在的支持。”該公司水產事業部負責人傅家振說,政府真金白銀的支持,給了企業拓展市場的信心。今年,他們還將新增海產品深加工生產線,主要用于開背小黃魚的生產。他們采購的黃魚均來自忠門鎮的養殖企業。 我市堅持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銜接,匯聚各方資源力量,讓海洋經濟發展充滿動力活力。印發《莆田市現代海洋與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莆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莆田市鞏固拓展經濟向好勢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支持水產養殖發展,推動海洋經濟產業鏈發展。 海洋經濟招商項目對接亮點頻現。成功舉辦第十一屆全國鮑魚產業發展研討會,現場簽約13個海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60億元;舉辦戰略港城發展論壇,宣布“羅嶼聯盟”正式啟動;借助省海洋經濟產業合作創新發展大會等平臺,策劃簽約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105億元。 “依托‘全市一張圖’平臺,服務專班強招商、重服務,解難題。”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海洋經濟產業鏈服務專班全力破解“臨門一腳”問題,做好落地項目用地用海報批,全力推進各項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出各類補助政策。同時,在政策服務、科技服務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靶向施策”。 不負春光啟新程,奮楫爭先立潮頭。站在新一輪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節點,我市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御風破浪、向海圖強、經略海洋、走向深藍,以決戰決勝姿態勾勒發展新藍圖。 短評 通江達海向未來 “莆田因港設市,必然要以港興市。”新春伊始,我市舉行港口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春座談會,吹響了新一年向海圖強的號角。 發展海洋經濟,莆田有優勢、有基礎、有條件。我市發揮港灣優勢,瞄準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加快推動港產城聯動,優化內外通達的港口集疏運體系,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活力迸發。 新起點上再出發,要找準定位、明晰方向,聚焦重點、細化路徑。充分挖掘對臺鐵礦石、煤炭等大宗散貨中轉運輸潛力,對接大央企、謀劃大項目、培育大龍頭,加快打造羅嶼聯盟,持續完善臨港產業體系、集疏運體系、物流體系。不斷優化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著力建設“海上糧倉”,做大新型功能材料、食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能源和生命健康等臨港產業,全面發展海洋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務業,培育發展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郵輪游艇等海洋新興產業。同時,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保障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在守護好一方碧海的基礎上,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發展壯大海洋經濟,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