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獻儒(左)與黃明富在“古荔王”樹下,商討搶救保護對策。 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農學家蔡襄著有《荔枝譜》,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在蔡襄故里——仙游縣楓亭鎮,現存3棵千年左右的荔枝樹,其中東宅小學校內2棵,校外1棵。產權歸東宅村集體所有,由仙游縣蔡襄文化荔枝園承包。 去年以來,東宅小學校內1棵近千年“古荔王”出現枯敗。享譽國內外的莆田籍畫家、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鄭盛龍,以莆田四大名果荔枝、龍眼、枇杷、文旦柚為題材,進行國畫創作,被譽為“荔枝王”畫家。去年8月5日,他在參觀東宅村這3棵古荔枝樹時,既驚喜于在蔡襄故里發現千年古樹,又對其中1棵古荔樹枯敗感到痛心。他向仙游縣委反映,呼吁重視抓緊保護,得到仙游縣主要領導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2012年,仙游縣政府就已對這株古荔樹進行編制保護。該古荔樹迄今已有962年樹齡了。據《連江里志略》記載,該古荔樹為北宋時期仙游縣楓亭籍宰相留居道從越南移植,傳為北宋名臣蔡襄手栽。 經相關林業部門測量,這棵“受傷”的古荔樹,胸徑362厘米、樹高8米、平均冠幅8米。記者在現場看到,古荔樹因受到白蟻啃食腐蝕,樹體歪斜,樹葉稀疏,主干及一分枝已經干枯腐朽斷落,樹體有幾個腐洞,存在枯萎趨勢。 經綜合分析,林業專家認為呈現衰敗枯萎并有主干及分枝腐爛斷落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雨季排水不佳,導致土壤積水根系受損;二是土壤結構逐漸緊實影響根系舒展,導致水肥汲取少;三是樹冠下及周圍種植農作物,生長環境受影響,呼吸、汲取不暢。為此,林業部門提出“復壯”方案措施,計劃改善生長環境、剪斷干枯枝、逐步換土、施肥、防治病蟲害、加固支撐等。 3月16日,今年70歲的顏獻儒讓記者帶路,前往東宅小學現場察看枯敗的古荔樹,研究搶救方案。 顏獻儒創辦了莆田市才智白蟻防治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莆田市獻儒古建筑白螞蟻防治有限公司、仙游縣城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等,曾經搶救保護過市區東山祖祠1棵1600多年的“東南第一樟”,是省內外知名白蟻防治專家。他說,聽說楓亭有1棵千年古荔樹枯敗,“再也坐不住了”,就急著趕往“搶救”。 在古荔樹現場,顏獻儒認真察看地形方位,觀察樹干枯勢,俯下身子扒開地表落葉層,用鋤頭掘開根部土層,研究土壤酸堿性。不時與古荔枝樹承包者、仙游縣蔡襄文化荔枝園園主黃明富交談,了解日常管護情況。經驗豐富的顏獻儒經綜合分析,認為“百分百是白蟻啃食所致”,并表示,馬上回去對癥“配藥”,免費搶救。同時建議黃明富剪掉樹上的荔枝花和部分枝丫葉子,更好地讓古荔樹保存能量及養分,以期早點恢復其“體力”。 聽了顏獻儒的建議,黃明富表態將按照林業部門提出的“搶救復壯”方案,配合白蟻防治專家,做好搶救這棵古荔樹工作。他說:“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還是損失多少,哪怕影響今年的荔枝收成,也要搶救好!” “各級領導、各界人士都很關心古荔樹。”3月19日,楓亭鎮林業站洪星火站長告訴記者,此前,楓亭鎮發函請求仙游縣林業局、財政局,撥出4.5萬元專項經費,對這棵古荔樹進行保護、搶救、復壯。 洪星火介紹,經現場調查、實地勘察、現場詢問、檔案查閱、分析論證等,由仙游縣林業局工程師吳暉暉牽頭,安溪縣綠閩林業規劃設計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少志、鄭玉地等人參與編制,已經編制好《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古荔枝搶救復壯實施方案》。相關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