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益明紡織有限公司車間內,碼垛機器人智能抓取貨物。 全媒體記者 林羅曉 攝 3月29日,全省數字化轉型現場會在莆田召開,推廣我市標桿企業成功經驗、成熟模式、成型樣板。雙馳、百威雪津、佳通輪胎等企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給前來參觀的嘉賓留下深刻印象,彰顯了莆田產業數字化成果。 我市大力實施“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出臺數字戰略三年行動方案,加強數字技術創新突破與應用,推動數字技術與各產業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全力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福建)重要承載區。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約1680億元,增長近6.3%;平臺企業實現交易額1325億元,比增19.5%。 搶占新質生產力新賽道,莆田的“數字快車”加滿油,向前跑。 “數智”賦能企業增效 記者近日在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車間看到,一只機器狗輕松攀爬樓梯,來到釀造生產區,自動采集泵閥等設備溫度,而后通過超高速5G傳輸現場信息給AI超腦,分析發酵罐、閥陣等設備是否“跑冒滴漏”。 “在釀造生產區,傳統的巡檢要占用員工大量的時間,機器狗的投用替代了人工每班次85分鐘的日常繁瑣巡檢。”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廠長王華南介紹,機器狗擁有智能大腦中樞,搭載激光雷達,能自主導航、自動充電、長時續航,還搭載雙光譜云臺相機,利用熱成像技術,采集設備溫度,有效預防火災。機器狗投用后,“黑燈工廠”解放“雙手”,提升“大腦”,巡檢人員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巡檢駕駛艙看板,就能運籌帷幄。有重大安全區域,就“派”機器狗去看一看。對廠區內人員、設備、物料、環境等全天候無死角巡查,不僅勞動效率提高了,安全生產也更為保障。 作為生產7大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啤酒的高端生產基地,百威雪津啟用智能化生產線。隨著自動解膜機、自動解帶機的投用,生產線每年節約人工時長2000小時;采用高速攝像+AI技術,對玻璃瓶自動化檢測,每年節約人工時長2000小時;包裝自動導引運輸車搬運大桶蓋,替代人工倒蓋作業,每年節約人工時長600小時;橫向輸蓋裝置,每年節約人工時長400小時;自動標簽檢測機,每年節約人工時長800小時;檢測機采用高速攝像和AI技術,實時標版比對,保證100%標簽正確…… 數字賦能,提質增效。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的智能在線檢測、能耗數據檢測和設備故障診斷與預測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 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為經濟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地處仙游經濟開發區的福建益明紡織有限公司是滌綸色絲及3D飛織鞋面材料的供應商。走進該公司生產車間,只見碼垛機器人揮舞大臂,抓取一箱箱貨物并整齊碼放。 “碼垛機器人能快速分類分揀、有序排列,比人工碼放速度更快,也更平整。”車間主管桑鳳珍說,過去產品生產進入最后一道工序,要人工裝箱、貼標、過磅、包箱、碼垛,現在公司引進全自動包裝機、碼垛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實現降本提效。 仙游縣工信局創新股負責人黃異煒介紹,圍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縣里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實施數字化技術改造,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和5G全連接工廠。 “數轉”智改產業轉型 “傳統鞋服從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分銷到零售,每一個環節都有不確定性。如今借助工業互聯網的力量,可以連接上下游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優化生產流程,拓展市場渠道,增強競爭力……”在中電望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剛與記者分享工業互聯網在鞋服產業鏈整合中的實踐。鞋業是莆田第一大產業,也是首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數字經濟“瞪羚”創新企業中電望辰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為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平臺及解決方案,幫助鞋企智改數轉。 “中電望辰與莆田鞋業頭部企業雙馳實業合作開展工業互聯網應用項目研發,啟動國內首條制鞋業規模化、產業化、個性化定制示范生產線。”夏剛介紹,在減少80%一線人工的情況下,滿足每天1500雙個性化定制鞋的生產能力,不僅實現了混款、混色、左右腳不同碼同時在線生產,單雙產品生產周期還不超過2小時,較傳統生產方式時長縮短90%以上,產品不良率由原來的5%降低至2%,綜合降本率達30%左右。 圍繞制鞋等傳統產業,我市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每年遴選一批企業作為智能制造試點,在技改支持及“上云上平臺”補助的基礎上,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最高30%的補助。 產業優勢疊加互聯網,213家企業完成數字診斷,建成45個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培育了20家工業互聯網應用企業。 深度運用數字技術,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傳統產業通過整合提升,將莆田的GNP變為GDP,涌現出仙游抖音基地助力工藝美術產業、智慧U站平臺賦能民營加油站、物泊科技打造“貨運滴滴”等一批典型。 走進物泊科技展廳,屏幕上的貨車車牌號、行駛狀態、位置一目了然。物泊科技福建區域負責人田飛介紹,物流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物泊科技為大宗商品供應鏈生態提供解決方案,通過大數據算法及智能匹配技術,將貨源精準推薦給最為契合的貨車司機。 該公司2018年成立至今,入駐平臺的注冊貨主企業共有8815家、車輛99萬余輛、船舶8660艘,完成各類運輸訂單2681萬單,運輸各類貨物9.52億多噸,運費月付金額達18億元。6年來,共實現82億元稅收。 市發改委數字經濟發展科副科長陳鑄洪介紹,我市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智慧U站油站支付交易技術等55個應用場景入選省級創新應用場景名單。 落戶荔城區經濟開發區的豆訊云計算數據中心是省重點項目,由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獨角獸”企業福建豆訊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自建。這是全省唯一一個由民營企業自建可達國家A級標準的數據中心。預計年內驗收,明年初投產。 該公司董事長、市數字經濟行業協會會長鄭麗煌介紹,豆訊云計算智算中心正式簽約上柜率為94.5%,入駐客戶主要以政府平臺、大型央企國企為主,智算中心通過提供大數據存儲、云計算、數據備份等數字化服務,發揮超大算力規模、超低延時網絡、超低能耗減碳技術等優勢,為人工智能、智慧汽車、政企數字化、醫療信息化等多個產業發展提供高品質算力服務。 “數治”營商行穩致遠 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福建省改革優秀案例評選活動表揚名單上,我市探索推進“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建設入選試點探索先行類案例;北岸經開區創新“五聯防”岸海一體治理體系入選特色微創新類案例。 全市“一盤棋”,成立數字產業專班,邀請專家,借力借智,推動建設“全市一張圖”,采用北斗衛星遙感圖作為“全市一張圖”的底圖,搭建了大數據調度指揮平臺,公共數據匯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字賦能基層治理。 我市成立市數字集團,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該集團副總經理鄭振忠表示,今年將落實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莆田打造成為全國衛星規模應用先行城市,探索建設北斗數據交易莆田分中心,形成國家北斗數據專業“賣場”。 解決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我市搭建“黨建引領、夯基惠民”、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產業云等一批數字應用平臺,匯聚各類管理數據,把隱患排查、矛盾化解、項目推進等各項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單元和最后責任主體,實現閉環管理和可追溯。 數字產業加碼基層治理,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為招商引資贏得先機。市發改委副主任、數字經濟產業鏈綜合協調組組長伍風桂介紹,2023年我市共招商對接46個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總投資390億元,富力智造產業園等33個項目實現開工,華思光電科技等7個項目竣工投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短評 擁抱“數字”向未來 發展數字經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奔涌不息的數字技術革命浪潮,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產業空間巨大,潛力無限。莆田結合實際,把數字戰略作為“一五二三四”的重要內容,并將數字經濟作為13條重點產業鏈之一,下大氣力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我市有“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等多張“國字號”名片加持,近年來借助數字峰會、海創會等平臺,對接數字經濟領域頭部企業、科研院所、行業機構,引進一批數字產業化項目,促進中國聯通(福建)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落地莆田,形成數字產業集聚區。發展數字經濟,優勢凸顯,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