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人員見證下,雙方握手言和。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當晚駐村的鎮干部將雙方當事人約到村委會,開展調解。 5月10日晚,仙游縣榜頭鎮芹山村村委會燈火通明,一起持續一個多月的矛盾糾紛擺上桌面,雙方當事人到場。當晚駐村的榜頭鎮黨委委員林怡星邀請鎮司法所所長劉杭、金牌調解員陳喜明等參加,會同村干部一起解“疙瘩”。 芹山村是我市最大的少數民族村。村黨支部書記郭錦山介紹,郭某在該村承包55畝田地種植玉米。縣里實施的農村污水提升治理項目涉及芹山村,施工時開挖的污水管網道經過郭某承包的玉米地。3月降雨頻繁,積水漫灘,郭某部分玉米地受淹。郭某認為,田地受淹是污水管網道建設導致排水堵塞造成的,為此提出賠償要求。 5月10日白天,包片芹山村的林怡星了解情況后,帶領工作隊實地走訪調查,了解項目方在郭某承包地的開挖情況,丈量受損農作物面積,并拍照留證、評估損失價值等。當晚,將雙方約到村委會調解。 “去年剛承包田地種植,今年才收成就受淹,8畝地浸泡了20天,部分歉收,部分減產,預計損失3萬多元。”調解現場,郭某很是痛心,要求項目方給予賠償。 “降雨屬于不可抗力,即使沒有工程施工,田地一樣會受損,怎能讓我們賠償損失呢?”項目方代表表示委屈。 對此,郭某認為:“施工堵了排水道,導致積水加劇。發現積水時,我就向工程部反映,作物被長時間浸泡,損失加重。” “你承包的田地,不在施工范圍內的也有受淹……” 雙方各執一詞,你一言,他一語,尤其在補償款上分歧較大,調解陷入僵局。見此情景,陳喜明和調解員搭檔陳國明、郭錦山和村干部分別約出雙方,單獨面對面做思想工作。 夜燈下,陳喜明運用多年調解經驗,安撫郭某,穩定其情緒后,擺事理分析:經過現場丈量,有3畝玉米倒伏。一畝地通常能種2300棵玉米,每棵一般留一個玉米穗。通常重量超過0.5公斤屬大個玉米,參照5月9日現場收購價為1.95元;中個玉米重量低于0.5公斤,收購價1.5元;小個玉米收購價則不高于1元。若每棵取中間段1.5元折算,一畝地2300棵共值3450元。此次遇到自然災害并非項目方負全責,一般按30%補償,3畝受災嚴重的共補償3105元。另外5畝不同程度輕微受災,每畝按10%補償,共補1725元。考慮到村民種田不易,再給予適當補償支持,總共補6000元。 另一方,郭錦山勸解工程項目方兩名代表“換位思考”。“如果矛盾糾紛久拖不決,延誤工程進度,損失更大。”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雙方能相互體諒、各退一步,并表態村里再補1000元給郭某。 有理、有據,雙方當事人當場信服,再次回到調解桌前,達成和解。 當晚9時許,一份《人民調解協議書》在村部擬定。半個小時后,雙方現場簽訂協議。郭某當場收到項目方及村委會給予的7000元,并遞交了收據。 在現場人員見證下,雙方握手言和,這起30多天懸而未決的矛盾糾紛,當晚歷時3個多小時圓滿化解。 新聞鏈接 今年以來,榜頭鎮黨委改變“等案上門”“坐堂辦案”傳統調解矛盾方式,通過鎮村聯合、黨群聯動、警民聯手,將調解室“搬到”田間地頭、宅前巷尾。 每周一、周五晚,包村鎮領導帶著工作隊下沉村(社區),駐村助村,會同村干部、網格長、單元長全面排查村(社區)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根據復雜和緊急程度,分類建立生活瑣事“藍色清單”、鄰里矛盾“黃色清單”、疑難糾紛“紅色清單”三色預警清單。村兩委干部、黨員、離退休老干部、鄉賢、村民代表及司法所人員等組成村(社區)評理隊,對“藍色清單”“黃色清單”快調快處。對列入“紅色清單”的“硬骨頭”,榜頭鎮成立“初心”調解室并聘請司法所專職金牌調解員駐所辦公,同時組建巡回調解團隊,統籌全鎮解紛力量共同化解,力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