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的矛盾在海上“老船長調解室”得到化解,雙方握手言和。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6月14日清晨5時許,南日島東岱灣,一望無際的海平線露出魚肚白,一條條滿載龍須菜的漁船接連靠泊碼頭。岸上的吊車伸長巨臂,從漁船上吊起一袋袋龍須菜,放在貨車上。 “你的漁船怎么隨意插隊,不懂得先來后到嗎?”緊鄰的2艘漁船上,2名船主互不相讓,引發爭吵。南日鎮包片干部吳玉林、東岱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輝聞訊帶著老船長調解員趕到現場。經了解,養殖戶王清華當日一早從海上收割1萬公斤龍須菜,駕駛漁船排隊吊裝。不想被另一個養殖戶王建新的漁船搶先越過,雙方由此產生糾紛。 “我的龍須菜是母苗,從海上收割到另一片海域種植,要在10小時內完成,否則就無法存活。”現場,著急的王建新對調解員訴說自己“插隊”背后的無奈。經驗豐富的老船長調解員王亞庭對這一說法表示理解,并對當事雙方開展耐心細致的調解。 “你的龍須菜用于喂養鮑魚,多等一會兒,可能損失不大。他的是母苗,耽擱了也許要損失幾萬元。” “大家鄉里鄉親,誰都有急的時候,有話好好說,不解釋不商量去插隊,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鎮村干部擺事實、講道理,勸導雙方換位思考。最終,王清華自愿讓步,讓王建新的漁船優先通過。這場矛盾成功化解。 南日島是我省第一大離岸島,既是天然風電場,又是全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素有“藍色糧倉,海上牧場”之稱。 東岱灣是南日島重點養殖區域,這里漁排鱗次櫛比,漁船碰撞及捕撈、養殖等矛盾時有發生。“漁民們若在漁排或漁船上起爭執,失足落海,后果嚴重。”南日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林金榮說,南日鎮設立全市首個海上調解室,邀請當地威望高、明鄉情、善調解的老船長當調解員,與鎮村、海警、公安、司法人員一起,就地解決海上矛盾。 記者穿上救生衣登船,船舶“突突”駛向位于海灣中央一個用新型全塑膠搭建的“老船長調解室”。這個黃藍相間的醒目漁排上,設立了一個個小木屋,內有海上楓橋巡回法庭、調解室等,為漁民提供法律咨詢、信訪接待、受理登記等服務。 當天,兩名養殖人員被“請”上“老船長調解室”。他們種植的龍須菜侵占了間隔的航道,雙方各執一詞,都說航道是被對方占領。鎮村干部、海警及老船長調解員現場核實情況后,上報給東岱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雙方來到“老船長調解室”進行調解。 “沒有了航道,漁船無法進出,你們的龍須菜都運不出。”在大家擺事實、講道理,耐心分析利弊后,雙方同意各退20米,一起讓出航道。糾紛成功調解,雙方握手言和。 走出調解室,綿延不絕的漁排上,是養殖戶們忙碌的身影。一名養殖戶告訴記者,海上設立“老船長調解室”后,漁民們的憋屈有地方訴說,疙瘩有人幫忙解開。大家的安全感更足,更有干勁了。 新聞鏈接 南日島陸海聯動、向海拓展調解組織,探索“海上楓橋”多元調處模式,構建“海上—港口—陸地”多層次矛盾糾紛化解體系。漁民從“調解員超市”里自主挑選調解員,由老船長組織調解,海警等相關部門派員擔任調解監督員,共繪海上和諧“楓”景。南日島海上糾紛“老船長”調處工作法入選全市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