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仙游縣游洋鎮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思路,圍繞天馬村古村落打造生態康養基地,圍繞興山村“健康女神”吳媽文化信俗、古村落等特色資源,積極對接中青旅游資源投資有限公司,開展整村運營項目。同時,圍繞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引進仙游縣桑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項目,已完成6.8公頃的白花大薊種植。 ■打造生態康養特色村 游洋鎮依托天馬古厝群和石門峽谷,打造中醫藥生態康養基地,爭取上級各部門、鄉村振興示范村有關財政資金,修繕加固古民居、整治人居環境,引進企業建設民宿、共享茶室等,完善鄉村旅游配套,打造網紅打卡地,發展庭院服務。 每逢周末,游洋鎮特色流水席“吳媽健康宴”就在天馬村開席。外石門陳氏古民居內,一道道特色藥膳上桌,既美味又養生。流水席經營者陳少忠說,宴席推出石橄欖燉老鴨、五指毛桃燉老鴨湯等招牌菜,眾多“頭回客”變“回頭客”。 得益于仙游縣委“校鎮共建”的政策,游洋邀請福州大學朱力教授團隊指導天馬村規劃設計,打造古村落活化利用實踐基地,完成《天馬村形象界面提升景觀方案》設計,建設的天馬村主干街美麗庭院和天馬村古民居水系環繞微景觀,榮獲2023年度省級“五個美麗”建設典型。天馬村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省級美麗休閑鄉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稱號,入選抖音自然景觀好評榜,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達6000多人次,2023年度接待游客達20多萬人次,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網紅村。 ■培育中草藥特色基地 “上月,游洋鎮天馬村陳氏古民居新設立的中草藥標本館、博物館、藥膳館投用。”游洋鎮黨委書記楊國石介紹,中草藥標本館展出標1000件,游客可以近距離觀察各式各樣中藥材的形態和特征。 6月,正是白花大薊采收的季節。白花大薊的花、葉、莖、根皆能入藥,也可制成茶飲和藥膳。楊國石說,游洋鎮立足自身稟賦,策劃生成一批農業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培育中草藥種植基地,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雙增收。 龍山村海拔600米左右,氣候宜人,適宜白花大薊生長。連日來,龍山村中草藥種植戶陳元善忙得不可開交。“前幾天,趁著陰天沒下雨,趕緊搶收白花大薊。”陳元善介紹,白花大薊每年可采收兩季,每畝每季產出干花2.5公斤,每公斤市場價8000元。 據悉,為了引導農戶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仙游縣引進福建省閩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多方參與共贏模式,在游洋鎮建立白花大薊、南天竹、藥用石榴、金銀花、黃精等20余種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吸納村民就近種植、務工。 ■連點成片打造示范帶 今年,仙游縣中藥材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暨藥膳之都創建戰略合作協議簽訂,游洋鎮加快研制推出具有游洋特色的藥膳菜品,推動單一中藥材種植向一二三產融合。 游洋鎮將天馬村、金石村、河星村、興山村、龍山村等5個村“連點成片”打造生態康養基地,培育形成“休閑度假、古村探游、親子研學、信俗體驗、健康養生、傳統文化、網紅直播、勞動教育”等產業板塊,成立聯合公司,市場化運作,不斷拓寬“以點帶面、組團促互補”的鄉村振興新路。 全域旅游是理念,鄉村振興是路徑,中藥材三產融合是抓手。游洋鎮打造天馬村文化創意產業園、興山村紅色教育基地、河星村農副產品直播基地、龍山村傳統文化展示基地,以點帶面,串點成線,形成鄉村振興示范帶,進一步實現紅色相連、山水相映、文旅融合、產業互動。 眼下,游洋鎮依托天馬、興山、龍山等3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品牌效應,利用清華大學社會實踐點和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生態教育與研學中心落地在興山村優勢,推動興山與天馬旅游的山水融合,興山吳媽文化與龍山中草藥的文化產業融合,各村產業與河星直播基地的網紅經濟產業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