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市4家風電龍頭企業聯合開展海上風電綜合應急演練。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昨日上午,秀嶼區石城北碼頭,一艘艘交通船、快艇、拖輪相繼在海上集結,落戶我市的4家風電龍頭企業福建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福建省三川海上風電有限公司、福建中閩海上風電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度聯合開展海上風電綜合應急演練。 莆田地處臺灣海峽中部,在“狹管效應”作用下,興化灣南日海域風能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建設海上風電場的區域。作為國家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我市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建成6座海上風電場,254臺風機,總裝機容量1408兆瓦,并網容量位居全省第一。 然而,海上風力強勁,漁船碰撞、人員落水等事故時有發生。上月中旬,在莆田海事局統籌協調下,全市4家風電龍頭企業成立“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這是全省首個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此次演練是聯合體成立后的第一次行動,由福建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辦。不久前,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平臺“國能共享號”在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投產,作為業主單位的龍源風電任重道遠,這場演練恰逢其時。 記者跟隨演練隊員,穿上救生衣,登上演練指揮船。盛夏陽光炙熱,船舶在海風和海浪的搖蕩下,駛向茫茫大海。站在甲板上,抓著欄桿扶手,一個個“大風車”從眼前旋轉而過。指揮船在南日“十八列島”之一的小日島海域停航,在這片龍源海上風機“叢林”里,開啟演練。 “海上A55#風機定期維護現場應急組,省氣象局發布臺風藍色預警,設備維保中心已啟動防臺、防汛IV級響應,請立即停止作業,組織人員撤離回岸值班避風。”隨著呼叫聲響起,記者看到不遠處一個“大風車”下,幾名運維人員從風機撤離至運維交通船上。透過攝影記者航拍近距離鏡頭,看到1名人員不慎“落水”。 市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各方協同配合將“落水者”救助上船,經心肺復蘇救援后送醫救治。隨后,運維交通船舶準備回港避風,一名工作人員在起錨過程中足部“受傷”,趕來救援的快艇將“傷員”送至石城北碼頭,交接給等候的秀嶼區醫院救護車。此時,海上已經起風,運維交通船舶受涌浪影響,動力“損壞”觸碰風機樁基,船舶大幅度傾斜,有“沉沒”危險。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協調附近的交通船快速轉移受困人員,并調派拖輪前往救援。 周邊演練快艇不時疾馳而過,雖是演練,身臨其境仍感覺驚心動魄。一旁的國家能源集團龍源福建公司總經理馮春生說,海上風電運維船舶防臺檢查、落水人員搜救、快艇救援受傷人員、失控船舶拖航,四個演練場景環環相扣,貼合實際,把“抗風險”轉變為“避風險”,檢驗了“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應對突發事件聯合處理能力,構建起決策共謀、安全共治、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發展共贏的現代化海上風電安全保障新格局,為發展海上風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場觀摩的莆田海事局通航處處長趙魁告訴記者,今年市政府將“莆田海上風電安全管理示范區”建設作為全市47項亮點品牌工作之一,組建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建立海上風電安全防御“朋友圈”、應急服務“保障圈”。此舉改變以往各家企業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狀況,創新搭建協商平臺,建立“縱合橫通保安全”工作機制,樹立莆田海上風電安全一盤棋思維,一體聯動、固強補弱、攜手共進。 “我市近中期規劃的平海灣海上風電場DE區和湄洲灣外海海上風電項目也在有序推進。”站在輪船上,眺望一望無際的大海,趙魁說,“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又要擴大“朋友圈”了。 新聞鏈接 “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采取“業務聯合”與“黨建聯盟”雙軌驅動模式,聚焦“共搭協商平臺、共筑應急防線、共疏溝通渠道、共擁黨建聯盟、共辦聯合活動、共創特色品牌”六大工作任務,建立隊伍建設、線上輪值、流動辦公、議事協商等機制,提升風電區域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以及運維船舶安全管理、應急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促進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運用,攻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共創莆田海上風電安全管理示范區,為我市加快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