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19時50分前后,今年第3號臺風“格美”在我市秀嶼區沿海登陸。 面對這場臺風,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啟動防臺風I級應急響應和防暴雨Ⅱ級應急響應,精準部署、科學調度,上下同心、擔當作為,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加強災害防范應對,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精準調度一線顯擔當 臺風“格美”7月20日生成后,逐漸發展為今年首個超強臺風,并于7月24日14時左右達到強度峰值(17級,58米/秒)。 面對來勢洶洶的臺風“格美”,我市堅持預防在先、化解在早,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對以往路徑相似的“杜蘇芮”“蘇迪羅”臺風防抗工作進行復盤,按最極端情況做好防范,抓實抓細各項防御措施。針對暴露出的薄弱環節精準施策,消除隱患源。第一時間激活指揮體系,各級防指牽頭抓總、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市、縣、鄉和網格單元隨時連線、調度和抽查。依托“全市一張圖”,加密會商研判風情、水情、雨情、浪潮情,及時跟進調整管理措施,發出加強重點區域防御工作提示函3期。 “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守護百姓平安。”市主要領導通過大數據調度指揮平臺,遠程察看漁港、水庫、易澇點等部位防御措施落實情況,在線隨機調度檢查。 我市還落實臨災預警“叫應”和跟蹤反饋等機制,及時把最新動態信息預警到鄉、到村、到戶、到人,給基層落實工作爭取主動。建立“實地督導+電話抽查+12345平臺涉防汛訴求聯動督辦”機制,對發現問題督促即知即改,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市委組織部發出通知,動員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防汛救災搶險工作一線爭優爭先爭效,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此次臺風影響期,正是早稻收獲的關鍵期。我市農業農村部門組織黨員干部奔赴田間地頭,調度收割機,發揮專業合作社的力量,幫助農戶加緊收割水稻,并運往烘干中心進行烘干,確保顆粒歸倉,保障糧食安全。 7月25日18時許,在荔城區新度鎮鄭坂社區烏橋邊值班值守的黨員干部發現,上漲的水位淹過了日常通行的橋面。鎮、社區干部立即行動,設置圍擋,夜間安排黨員在附近值守,確保第一時間處置險情。 行勝于言,沖鋒在前。掛鉤領導、各級干部下沉到位,累計下沉11810余人次。抽調200名市直機關黨員干部組建應急預備小分隊,強化機動力量。 緊繃起來織密安全網 “阿婆,跟我們走,一起到村部去。”7月24日晚,城廂區常太鎮展開了一場轉移安置行動,黨員干部、網格員、志愿者入戶,轉移高陡邊坡戶特別是孤寡老人。截至昨日,該鎮高陡邊坡涉及的52戶91人已全部轉移。 為堅決果斷做好轉移避險工作,我市嚴格落實“三個提前”要求(即提前下沉干部、提前轉移老弱婦幼和行動不便人員、提前轉移危險區域全部人員),分領域分區域逐船、逐點、逐人建檔,將轉移責任匹配到人、方案匹配到戶,做到應轉盡轉早轉、不漏一人。臺風登陸前,全市應轉盡轉人員12612名全部轉移到位(其中,海上漁船、鄉鎮船舶船員及養殖漁排上人員11149名,陸上危險區域人員1463名)。155艘海事船舶、636艘漁船、11596艘鄉鎮船舶全部在港避風、9997名船員全部撤離上岸,1152名沿海養殖漁排人員全部撤離上岸。對市內跨縣區停泊的24艘漁船、50艘鄉鎮船舶和在外地市停泊的4艘漁船、19艘鄉鎮船舶均落實有效監管。 在秀嶼區平海一級漁港,漁船均已回港避風。船尾安有北斗定位器,以數字技術推廣應用,確保漁船回港人員撤離。 利用臺風來臨前的“窗口期”,我市結合“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發揮網格長、單元長作用,全面排查重點部位、薄弱環節,更新臺賬、專人跟蹤、補齊短板。全市水庫216座、山塘200座、江海堤防179條、水閘228座等重點部位全部納入管控,“三大責任人”(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巡查責任人)到崗履職,并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調度。排查出施工圍堰8處、山洪災害點19處、地災點30處、高陡邊坡763處、危舊房377處、危病橋10座等風險點位,向社會公布116處易堵易澇點,逐一落實預案措施。農村在建農房1087棟全部停工,并做好塔吊等重要部位檢查加固。70個景區景點全部關閉,湄洲島、南日島上的滯留游客得到妥善安置。324個在建工地全部停止施工,組織轉移工棚人員3469名。 在強化應急準備上,我市同樣下足功夫。全面點驗物資裝備,備好沖鋒舟、橡皮艇、抽水泵,儲備編織袋、救生衣、被類、帳篷、衛星電話等。落實基層個人防護“五小件”14643套,要求基層一線人員執行救援任務時,必須穿戴整齊、確保安全。對1152個現有避災點逐一明確權屬、指定專人管理。加強軍地救援隊伍聯動,組建電力、交通、城管等防汛搶險隊伍145支4218人,消防救援隊伍、部隊官兵提前預置、隨時出動。 7月24日19時,市防指決定提升防臺風應急響應為Ⅰ級。當晚,市防指發布防御第3號臺風“格美”動員令,決定從7月25日7時起至防臺風Ⅰ級應急響應結束前,在全市實行“三停一休”,即停工(業)、停產、停課、休市,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防范意識,我市加強宣傳科學引導,除了在報、臺、網、端、微全矩陣加大宣傳力度外,還通過網絡電視開機廣告、電視底欄游字、電臺廣播、“村村通”大喇叭、LED顯示屏、流動宣傳車、公益短信等多種載體滾動臺風預警信息、防汛提醒和安全度汛知識,動員廣大市民共同做好防范臺風工作。 預防在先做足提前量 7月23日,涵江區住建局組織人員深入各路段,提前對城區雨污水管道、雨水蓖進行清淤,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行道樹進行剪枝,筑牢防汛“安全網”。 做足提前量,打好主動戰。針對城區易澇點問題,我市相關部門在雨前對道路易積水路段周邊的排水通道、雨水口和檢查井再檢查、再清疏,確保排水通暢。對67處可能產生的易澇點、15處可能產生嚴重積澇的點,提前預置搶險人員,提前打開窨井蓋,組織機動抽水泵進行強排,及時降低積澇水位。設置警示標志,禁止車輛和人員通行,減少次生災害。 木蘭溪流域有96座水庫,總庫容5.57億立方米。圍繞保障木蘭溪防洪安全,我市通過科學調度流域水庫攔洪削峰,盡量降低木蘭溪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組建6支堤壩巡查隊伍,落實河湖長制,加強木蘭溪全線值守巡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置。 在防范南北洋受淹方面,加強東圳水庫攔洪調度,利用低潮位時段錯峰排洪。依托東圳干渠、外度引水渠道攔山洪水、高水高排,通過泄洪閘引排至木蘭溪、延壽溪,避免山洪直接沖擊南北洋平原。加強南北洋沿線21座排洪閘調度,利用外江低潮位能排則排、應排盡排。同時,提前騰空南北洋河道庫容。 為防范萩蘆溪下游江口段河道漫堤,我市對該段河道的防浪墻加高60厘米,將該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科學調度萩蘆溪流域28座水庫,總庫容8959萬立方米,發揮攔洪削峰作用,降低洪峰水位,有效防范萩蘆溪流域受淹。 在防范地質災害方面,我市采取“人防+技防”相結合,在全市地質災害點安裝探頭32個,在高陡邊坡安裝探頭44個,已接入“一張圖”平臺59個。我市還加強山區公路、橋梁、涵洞等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戶外廣告牌加固,強化塔吊現場檢查,防止高空墜物。 在風情、雨情預警精準度方面,我市研發智能網格算法預報產品,時空分辨率提高到1小時和2.5公里,提升預報的精準度。強化省市縣協同和部門聯動,應急期間加密會商頻次,提高預報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力支撐了臺風防抗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昨晚,臺風登陸后,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級。我市廣大黨員干部繼續在崗在位,密切關注臺風動向,嚴防臺風登陸后可能帶來的強降雨、地災、山洪等災害,防止漁船、海上養殖人員和轉移安置人員回流,全力以赴做好災后搶險恢復各項工作,努力將臺風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力爭在應對臺風的大考中交出一份令市民滿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