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文化館展示的《謝賜御書詩表》。 ▲市郵政儲蓄銀行干部職工觀看《謝賜御書詩表》,并聽取講解。 “這是蔡襄收到宋仁宗手書‘君謨’的賜字后寫的謝表。你們看,每個‘臣’都寫得很小,以示自己的謙卑,以及對皇帝的敬重……” 7月30日,莆田市郵政儲蓄銀行組織新入職干部職工來到楓亭鎮蔡襄文化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現場教學活動。大家圍觀著展柜里的《謝賜御書詩表》,聽講解員耿麗繪聲繪色講述蔡襄的故事。 這份蔡襄書法名作原件藏于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蔡襄文化館等比例復制展示,讓入館參觀者在蔡襄家鄉就能近距離領略蔡襄精湛書法。 莆籍名臣蔡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記者看到,《謝賜御書詩表》楷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經了解,這幅書法縱29.3厘米,橫241.5厘米,用五張紙拼接,共37行320字,卷后有米芾、鮮于樞、吳寬、陳繼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題跋。 蔡襄楷書長卷《謝賜御書詩表》緣何產生?為何會藏于日本?連日來,記者多方探尋,穿越近千年時空,對那段歷史脈絡逐漸有清晰的了解。 ■御書“君謨”賜蔡襄 《宋史》記載,宋仁宗趙禎寫下“君謨”二字賜給蔡襄,并將鳳冠霞帔賜給蔡襄母親。 此事緣起于皇佑五年(1053年)農歷正月十六,道士醉酒引發大火,把汴京城內的會靈觀化為灰燼。宋仁宗重修,起名“集禧觀”,又在西側新建一座“奉神殿”。“奉神”出自宋真宗所寫《奉神述》刻石,宋仁宗請蔡襄摹寫宋真宗御書的碑文。 楓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慶華向記者提供一本《北宋三蔡書法》,收入其中的《謝賜御書詩表》作品介紹,蔡襄當時42歲,時任知制誥,他摹寫的宋真宗碑文,宋仁宗極為喜愛,下詔獎諭,稱贊“詞令根于溫厚,筆力極于深妙,名(襄)以本其所贊,字(君謨)以申其所輔”。為此,以飛白大書“君謨”賜之。 ■米芾40年后見真跡 蔡襄報答皇恩,恭作表文并七絕一首獻上,這就是《謝賜御書詩表》。明代書畫家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寫下按語記錄此事:“仁宗深愛君謨書跡,嘗御筆加賜‘君謨’大字并詩,以寵異之。君謨作詩表謝之,自書以進,即此卷也。” 蔡襄還將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與蔡襄同時代的米芾,被稱為宮廷書畫鑒定家,當時未見此作真跡,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直到40年后,他才見到真跡,將興奮喜悅的心情傾注于跋語中。 ■“謝表”曾傳給趙明誠 祝勇,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去年,他與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影視演員藍盈瑩組成“山水小分隊”,來到涵江區雙福村錄制文化和旅游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 記者查閱祝勇著作,查到《謝賜御書詩表》的流向。當年,宋仁宗把《謝賜御書詩表》藏入秘府,后來賜給大臣趙挺之。趙挺之傳給其子趙明誠,即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李清照的丈夫。元代,這幅作品到王芝、喬簧成手上,明代又為黃鍾、趙用賢收藏。清初流入安岐之手,入乾隆內府。乾隆把它賜給皇六子永瑢,清末為端方所藏。1919年,中村不折從文求堂購得此卷,自此《謝賜御書詩表》流入日本。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研究者和故宮文化的普及者,祝勇記錄下蔡襄存世的書法真跡,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自書詩帖》《虛堂詩帖》《紆問帖》《入春帖》《京居帖》《持書帖》《門屏帖》《暑熱帖》《蒙惠帖》《扈從帖》《山堂詩帖》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則藏有《山居帖》《陶生帖》《思詠帖》《虹縣帖》《安道帖》《離都帖》《謝郎帖》《大研帖》《腳氣帖》《澄心堂紙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