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超百億元的永榮PA66特種功能性材料項目開工;總投資約38億元的莆田德濠智造谷項目簽約落戶涵江;福強金屬智能制造(裝配式)項目一期廠房正式投產運營……近段時間,我市持續高溫天氣,而產業鏈發展方面同樣“升溫”、活力涌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我市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13條重點產業鏈,創新“鏈長制+云平臺”,用大數據高效統籌產業發展和招商工作,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優存量、促增量、增總量、提質量,加快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日前,國家發改委主管刊物《改革內參》“地方探索”欄目刊發《莆田市創新模式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文,推介我市相關思路和做法。 深入實施“鏈長制” 健全完善工作推進體系 近日,全市重點產業發展暨招商工作推進會召開,市招商服務中心、市總鏈長辦負責同志分別匯報上半年工作推進情況,各產業鏈鏈長作了匯報交流。市委書記付朝陽強調,“一年一年、一件一件、一鏈一鏈做下去,莆田一定生機盎然!” 像這樣聚焦產業鏈發展的推進會,我市已舉辦多場?,F場點評和晾曬比學,打開了大家的視野格局,啟迪了各自的思路方法,共同把產業鏈工作抓緊抓實抓到位。 我市深入實施“鏈長制”,系統化頂格推進,出臺《關于充實莆田市重點產業發展暨招商工作專項領導小組的通知》,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總鏈長;按照“一產業鏈一專班”部署,成立13個重點產業發展暨招商工作專項領導小組,分別由市各套班子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下設綜合協調、企業協會等5個工作組,逐步完善上下銜接、條塊聯動的工作格局。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月一調度、專項領導小組半月一協調、工作組一周一會商”,我市健全推進機制,分層級解決產業鏈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各重點產業專項領導小組組長、各縣區(管委會)黨政主要領導堅持問題導向,每周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工作調度,帶頭下沉一線,了解和收集“堵點”“難點”,建立臺賬,明確責任單位、時間節點、路線圖,及時組織協調解決,工作推進更加系統、有序、高效。 我市還注重科學化研判評估,持續發力找準產業賽道。各重點產業專項領導小組每季度開展一次評估工作,并召開專家研討會,對產業項目進行綜合評價,客觀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每半年邀請高水平專家團隊開展評估,對各重點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把脈研判;全年進行一次綜合評估會診,根據評估結果對標對表,認真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補齊短板弱項,不斷提升產業規劃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走城鄉、看項目、進車間,8月初,涵江區開展“雙比雙曬”活動,互學互鑒,提振精氣神。 我市各地常態化晾曬比拼,激發大抓產業的活力,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出臺重點產業發展暨招商工作“雙比雙曬”工作方案(試行),縱向“比增量、曬貢獻”,橫向“比創新、曬亮點”,比出工作活力、曬出工作質效,并根據比拼成績在表彰、工作經費、干部考核等方面予以運用。 今年,結合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我市開展“五抓五比五看”活動,進一步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抓”重點、“比”作為、“看”成效,俯下身子抓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 創新產業“云平臺” 有效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我市依托“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平臺,開發“產業云平臺”,建立“一產一檔”“一縣(區)一檔”“一企一檔”“一項目一檔”。打破數據壁壘,全面實時匯聚各部門產業數據,全方位展現各產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用電量等主要經濟指標,以及招商、重點項目推進、要素保障、政策扶持等情況,展示各產業發展實時動態,提供大數據支撐。 針對企業訴求渠道不暢問題,我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開發上線“親清惠企平臺”,設置政策服務、訴求督辦、視頻會商、金融服務、人才支撐和產業協作六大模塊,打造涉企服務政策池、資源池,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問題閉環管理,提供更精準、全面、便利的一站式涉企綜合服務。開放PC端、移動App、小程序等入口,便于企業自主選擇,構筑起企業直通政府的快速通道。 針對云平臺上產業項目落地和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服務保障難題,我市組織干部下沉一線,為企業紓困解難,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特別是針對企業融資問題,推動市再擔保公司實現對各類市場主體融資擔保全覆蓋,見貸即保,免收擔保費。 今年以來,我市繼續推動“全市一張圖”數字賦能,推行“一個中心連兩端”的協同工作模式,創新涉企行政執法檢查工作機制,實現涉企執法檢查減量、提質、增效,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讓企業安心舒心經營。 優化產業鏈生態, 逐步完善產業結構布局 今年二季度,仙游縣與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訂粵閩工美產業平臺搭建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工美產業鏈服務基地等,壯大工藝美術產業。該縣圍繞“引進一批鏈主企業,形成一場產業蝶變”理念,梳理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關鍵配套企業,每條產業鏈精心策劃新項目,還借助省內11所高校結對共建平臺,聯合智庫、高校、知名金融機構,組建產業專家政策團隊,分級對重大招商項目進行事前評估把脈。 這是我市優化產業鏈生態,逐步完善產業結構布局的一個縮影。 構建新格局,繪制“產業全景圖”。我市委托專家政策組編制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統一上傳云平臺。根據產業發展基礎、主導產業規模、產業鏈配套等情況,優選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特色明顯、成長性好的產業集群,分類制定“鏈主”企業培育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一鏈一策”“一企一策”,構建“已有鏈主企業—潛在鏈主企業—未來鏈主企業”三級梯次培育體系。 拓展新空間,制定“實施路徑圖”。我市組織專家調研走訪,找準缺失和薄弱環節,明確切入點和突破口,深挖產業鏈拓展空間,策劃生成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精準對接招商。圍繞產業發展目標,梳理“年度重點工作清單”和“中長期重點工作清單”,明確工作內容、責任部門、完成時限、進展情況,實現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 培育新動能,推進產業鏈融合。我市建立高效統籌機制,就地配套、抱團取暖,促進環環相扣、鏈鏈相融,擴大產業集聚效應,深化產融協同,助推產業變革。今年6月28日,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在我市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正式投產,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實現跨產業融合發展;威諾數控開展《鞋業IP底智能制造暨“黑燈無人工廠”及產業化研究》項目,以高端裝備助推鞋服產業轉型升級;數字技術更是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賦能。我市還搭建行業交流平臺,成立高端裝備及電子信息產業鏈服務聯盟,促進產業合作發展。 “鏈”出新活力,“鏈”成新動能。眼下,我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點燃每個人的激情,迸發全社會的活力,繪圖譜、抓鏈主、建集群。沿著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事,莆田的產業會越來越好,莆田的未來也會越來越好,“站上高山之巔,實現閩中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