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堅持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精心培育13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優存量、促增量、增總量、提質量,加快提升全市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 做強產業鏈,夯實綠色高質量發展之基。我市實施“一產業鏈一專班”,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總鏈長,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圍繞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逐一繪制產業鏈“全景圖”“現狀圖”以及招商“客商庫”“項目庫”,理清產業發展優勢、短板和未來發展方向,為產業做大做強提供精準指引。舉辦東南亞經貿懇談會、京津冀招商推介會、上海專場推介會等,持續招大引強。今年“9·8”投洽會期間,我市集中簽約33個項目,涵蓋生命健康、鞋服、現代服務業、文旅等產業。 布局創新鏈,增添綠色高質量發展動力。我市圍繞13條重點產業鏈,推動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建成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3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吸引59個創新人才團隊入駐。出臺《莆田市市級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推進“一產業鏈一研究院”建設,依托莆田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福建物構所等,建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等產業技術研究院5個。創新選派“科技副總”,制定《莆田市選派“科技副總”的實施方案》,已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拔2批科研人員到企業掛任“科技副總”,為企業科技創新突破瓶頸“精準把脈”,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資金鏈,提升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市聚焦多元要素投入,強化企業創新研發的主體地位,制定稅收減免激勵政策,引導企業建立長效機制、自主增加研發投入。市再擔保公司創新“白名單”企業融資模式,省“金服云”平臺設立莆田專區,500多家企業獲得政策性貸款超10億元。加大擔保費補貼資金力度,搭建高效、便利、可靠的“金融+產業+科技”對接平臺。“莆田市信用科技賦能企業加速度”獲第四屆“新華信用杯”全國信用優秀案例。我市還設立產業基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設立興莆產業投資基金,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資本“活水”。 拓寬人才鏈,強化綠色高質量發展支撐。我市制定出臺《莆田市人才支撐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更加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市共有各類人才58.5萬人,其中省市級高層次人才7526名。制定《莆田市柔性引才認定支持辦法(試行)》《“莆智回歸”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圍繞我市人才急需緊缺領域,采取揭榜掛帥、聯合攻關、技術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同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聯姻”,依托莆田學院成立莆智回歸聯絡中心,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市不斷提升人才服務質效,挑選186名科級干部建立人才服務專員隊伍,“一對一”聯系省級高層次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服務。每月定期開展“人才活動日”,目前已開展60多場各類活動。每月6日開展人才熱線服務,目前已解決人才各類問題366件,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工作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