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加裁工、手工月薪4000元至9000元,針車車工、電腦車工月薪4000元至1萬元,成型技術工、普工月薪4200元至6500元,生產一線可接受新員工培訓,大巴車免費接送上下班,免費提供中、晚餐……”前不久,仙游縣善化里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一則待遇優厚的招工信息,吸引了眾人的眼球。 今年7月,大濟鎮成立仙游縣善化里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村(居)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入股,從有經營管理、電商運營經驗的村“兩委”、致富能手中選出“片區CEO”,負責公司管理運營。大濟鎮“共富工坊”是由“政+企+村”聯建打造的“公司+鄉村CEO”平臺。政府負責搭建平臺、整合資源,企業負責收集訂單、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等運營工作,村集體負責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村民參與工坊的生產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共富工坊”的打造將實現“多方共贏”:政府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改造場地,激活人力資源,促進地區就業、社會穩定等,從而獲得效益;企業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擴大市場,實現盈利;村集體通過股份分紅,實現村財增收;村民通過就業,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 如果說“高精尖”企業是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心臟,那么勞動密集型企業就像是血管和神經末梢,以最貼近農村、農民的形式,將鄉村振興和每個百姓連接在一起,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回哺著農村,為鄉村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大濟鎮黨委書記郭玉湖介紹,該鎮立足資源稟賦及鎮村實際,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落實仙游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五名三增一創”三年行動,以建設“五名”為抓手,以促進“三增”為著力點,創新建設“共富工坊”,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術到人”,輻射周邊村居,推動集體經濟“加速跑”,帶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實現家門口就業。 盤活閑置資源,送項目到村。大濟鎮戶籍人口約10萬人,常住人口5萬余人。因本地產業結構單一,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常住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該鎮建立“共富工坊”,激活各村潛在勞動力,為留守人群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通過積極探索廠房式、居家式“共富工坊”建設。組織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走訪,廣泛收集村企需求。利用舊校舍、閑置廠房等資源打造“共富工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婦女等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該鎮已盤活閑置學校及印刷廠。在此基礎上,積極與個體戶、企業等市場主體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才共育、產業融合等方式,引進一批服裝生產、制鞋加工等項目落地。 提供致富平臺,送就業到戶。走進文殊村原翁都小學,“嗒嗒嗒”的縫紉機聲不絕于耳,十幾名女工熟練地剪裁縫紉、熨燙平整,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個廠建起來是大好事,在這干活不用出村,不用擔心家里小孩上學沒人接送,一天在這能賺上百塊錢。”針車女工林麗梅一邊忙活,一邊開心地對記者表示。大濟鎮對接石獅賢光服飾商行開展合作,建成善化里服裝“共富工坊”,選址于文殊村原翁都小學,一期投資10余萬元,改造3個車間,可提供18個工位;二期投入約30萬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可容納40至60人同時作業。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20余萬元、為村民創收150余萬元。同時,該鎮籌備建設善化里制鞋“共富工坊”,選址于大濟原印刷廠,盤活閑置資產。已對接新協勝公司開展合作,引進制鞋產業,可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在促進村民致富的同時,為村集體增加年收益60余萬元。 開展就業培訓,送技術到人。為集中幫助提升從業者技能水平,依托“共富工坊”,大濟鎮組織各類免費技能培訓課及“送教入鄉”活動,充分發揮來料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靈活、技術門檻低等特點,推動全鎮來料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升“共富工坊”員工就業能力,促進居民增收致富,擁有一技之長。目前,善化里服裝“共富工坊”運行良好,開展多場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技能培訓活動,吸引了文殊村及周邊村落群眾前往就業、學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