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朝水鄉
溪畔生活 金秋時節,行走在楓亭鎮楓慈溪、滄溪畔,但見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不時有鳥兒掠過清澈水面,沿岸居民安居樂業。25年前水患重重的溪流如今已經換了“脾氣”和模樣,成為造福一方的幸福之水。 這是近年來楓亭鎮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重要理念的生動體現。該鎮因地制宜建立“一河一檔”,制定“一河一湖一策”,統籌推進工業污染排放、小散亂污企業、黑臭水體整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探索水生態修復新路徑,讓老百姓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科學規劃告別“水患之河” 楓慈溪、滄溪在楓亭鎮穿境而過、奔流入海。在以往,因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兩條河流極易漫灘,海水倒灌從而引發洪澇災害。 1999年10月,第14號強臺風入境,楓亭鎮荷珠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遭受嚴重損害,溪流兩岸洪水泛濫,房屋倒塌,農田淹沒。當地有序開展災后重建,當年12月,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建設開工,荷珠村緊鑼密鼓地推進重建家園工作,經過各方努力,所有受災戶在2000年春節前搬入新居,由此也開啟了荷珠村治水興水、振興發展的序曲。 25年來,楓亭鎮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接續推進楓慈溪和滄溪治理,著眼于“還老百姓河清海晏、風平浪靜”,致力于“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系統治理開拓“幸福之河” “前十來年雖然受災嚴重,但是我們不等不靠,在好政策扶持下,重建家園到新農村建設一路走來,不僅沒了水患,大家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談及20多年的變化,老人鄭榮森一下就健談起來。如今荷珠村依托仙游經濟開發區,讓村民工作方便、收入提高,村里面的“黨建+”鄰里中心、黨建小公園讓村民辦事更便捷、休閑娛樂更舒適。 村民們在與自然環境斗爭中,不怨天尤人,圍繞“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一年接著一年干,讓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荷珠村村黨支部書記鄭順風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在河流治理、交通教育、基層治理、鄉村振興中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努力實現“追尋總書記足跡、感悟新思想偉力、打造美麗荷珠”工作目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沉灶生蛙”到“海晏河清”,荷珠村的發展變化離不開楓亭鎮回應楓慈溪和滄溪兩岸人民根治水患的千年期盼。水利無遺,海波不興,人受其益,將及千年。 ■接續奮斗 涵養“生態之河” 近年來,楓亭鎮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做活“水文章”,下大氣力進行楓慈溪、滄溪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抓緊搶修加固海堤和溪岸水毀工程,完善防洪(潮)體系,在兩岸建設防洪堤段(護岸),對水庫、山塘進行維修養護及除險加固,徹底將水患治理好。 楓慈溪旁的鋪頭社區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該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林志良介紹,現在楓慈溪一溪兩岸配套建設了景觀工程,實現防洪安全、景觀休閑和生態治理三位一體發展,現在社區居民不用因洪水擔驚受怕,安居樂業,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治理“水患”之后,還要讓溪河變清、兩岸變綠。近兩年,楓慈溪、滄溪進入生態治理階段,楓亭鎮進行水系綜合整治,加強清淤、垃圾清理等日常保潔,水質明顯提升,現在的楓慈溪是水清岸綠、水系成網,一派水鄉美景。同時,推動滄溪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兩岸污水主干管,建設配套管網等水生態保護修復,把農村生活中最常見的餐廚污水、養殖污水、洗滌污水以及沖廁污水統一接入主管道,實現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