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下暴雨,來自洪山、鳴峰山的洪水沖下來,都快淹到祖厝臺階了。”11月9日上午,在仙游縣賴店鎮前埔村,84歲的退休老師陳文貴指著自家祖厝的入戶臺階,感謝縣農業農村局和鎮黨委政府,為村民辦了一件大實事真好事,幫助村里改造了一條水渠。 陳文貴的祖厝,土木結構,進深十一檁,當地人稱“十一頭厝”,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民居。2013年1月,被仙游縣政府列入莆田市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祖厝的門前是連片的高標準農田。 仙游縣賴店鎮前埔村西南為鳴峰山,原來有一條水渠經山兜、岐圳、新厝3個自然村,流向西埔村,涉及前埔村農田1200多畝。一遇暴雨,前埔村農田就會受淹,農作物受災受損;一有大旱,就會產生引水紛爭。 在“點題整治惠民生”活動中,仙游縣農業農村局紀檢組積極呼應民生關切,急群眾所急,與賴店鎮、前埔村一道,將該村連片農田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了一條斷面頂寬1.2米、高1.5米,造價89.6萬元的貫通農田渠道。該工程建設項目已于今年4月通過竣工驗收并交付使用。 記者在渠道現場看到,2名工人正在夯實渠岸一側護坡。600多米的渠道呈“S”形,渠底全部用水泥硬化,有效暢通排洪。渠水清澈,可見渠底清流,間或有小魚游過。兩側堅硬的水泥翼墻有效防止農田塌方,起到了保護農田的效果。田間水渠支流貫通,可以滿足農田引水灌溉。兩邊的高標準農田里,一壟壟綠油油的大豆苗,長勢喜人,正吮吸著流淌過的支流渠水。 駐仙游縣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吳黎平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該項目建設中,該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監督力度,完善項目設計、施工、驗收全鏈條工作機制,督促鄉鎮和項目參建單位履職盡責,強化監管,全力抓好建設質量,抓好資金使用,切實將高標準農田建成民生工程。 在走訪過程中,村民們說,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渠頭與東溪水庫下游連接、渠尾將水排至苦壩河,渠道與田間水渠相連,徹底解決了該片農田排洪排澇和引水問題,村民們受益明顯。 記者還了解到,該片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前埔村的農田耕作條件,有利于農田增產和農戶增收,促進農田流轉增效增益。 得益于這條“惠民渠”,今年46歲的城廂區華亭鎮宮利村村民陳明輝與漳州市龍海友人合作,下半年在前埔村以單季每畝650元至70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了450畝農田種植大豆。上半年,出租農戶可以自己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不誤農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