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燈隊伍經過蔡襄南街。 各地的游客紛紛趕來觀看盛大的踩街活動。 孩子們裝扮成傳說故事里的人物,裝架出游。 游燈隊伍中的特色“菜頭燈”。 游燈隊伍綿延數公里。 游燈隊伍中的“蜈蚣燈”。 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宣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元宵節(楓亭元宵游燈習俗)”作為全省9個“春節”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參與了申報工作。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更是盛況空前,傳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七,游燈活動在楓亭集鎮區的霞橋、霞街、蘭友、學士社區及下街北門自然村依次舉行,構成千年古鎮的獨特民俗。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融合了民間燈藝、曲藝、舞蹈、音樂、雜技等各類藝術,以游動的方式進行體現,別具藝術風格。傳承數百年的“蜈蚣驅邪燈”等,彰顯了當地民俗文化的源遠流長。以白蘿卜雕刻成的“菜頭燈”寓意好彩頭,是楓亭游燈中的精品,獨具特色,全國罕見。 農歷蛇年春節,歡迎海內外游客到莆田體驗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共賞壯觀的楓亭元宵游燈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