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水清澈如鏡
修復生態
后溪流域生態治理
群山環繞 群山環抱之中,金鐘水庫宛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其中。作為莆田市第二大水庫,被譽為“第二水缸”,金鐘水利樞紐運行維護中心的管理者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泓清水,澤被萬家。 ① 品牌引領 守護一泓清水 金鐘水庫是福建省改革開放以后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公益性水利樞紐工程,集供水、灌溉、防洪、生態為一體的跨流域調水、引水項目。該工程于2006年3月開始動工,2010年5月水庫下閘蓄水,2014年12月主體工程全部完成并開始通水、供水。截至目前,金鐘水庫年供水量已突破一億噸。這一泓“凈水”,不僅充盈了千家萬戶的水缸,也為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動力”,社會、生態、經濟效益顯著。 為守護這一泓清水,水庫管理者——仙游縣金鐘水利樞紐運行維護中心從不敢懈怠。該中心以“黨建+民生甘泉”品牌創建為引領,圍繞“保供水、供好水”這一主線,按照“生活、生產、生態、發電”先后供水順序,努力打造“智慧水庫”質量管理體系,守護河湖安瀾。 ② 項目攻堅 修復庫區生態 眼下,金鐘水庫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位于游洋鎮后溪流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現場,施工人員正搶抓晴好天氣,全力投入生態護岸等項目建設中。 該工程旨在提升金鐘水庫水環境質量、修復庫區生態系統,建設內容包括游洋鎮后溪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金鐘水庫庫濱緩沖帶生態修復、水源地富營養化與水華防治、保護區隔離防護及標識和水源地水質預警報等內容。后溪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主要措施有生態清淤工程、生態護岸工程以及生態改造親水工程等。 工程正有序推進中,水源地水質預警報、庫濱帶生態修復和保護區隔離防護及標識工程已于7月底全部完工。后溪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已完成后溪1#、2#、5#跌水堰建設;完成后溪生態化改造(魚槽框)1292米,占總長的60.5%;新建頂盈壟生態護岸2432米,占總長的82.61%。項目建成投用后,將進一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飲用水。 ③ 數字賦能 打造智慧平臺 5G時代的水利治理,呈現出從“被動管”到“主動管”的新態勢。該中心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水利物聯網技術等,建立適應金鐘水庫管理特征的數字化管理平臺,集成整合金鐘水庫水域水雨情站點、水質監測站點、視頻監控站點等物聯監測監控系統,實現水庫視頻圖像、水情、雨情、水位水質等數據實時采集和對比,做到水庫基礎信息可查詢、水庫動態數據監測可預警、水庫智慧防洪可預報,讓金鐘水庫有了“智慧大腦”。 該中心引進無人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巡查,推行空地結合、人機結合、立體交叉等多樣化巡查模式,為金鐘水庫成為全市優質飲用水水源地插上了“數字化監管翅膀”,切實提高了對金鐘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的綜合管控能力。 “智慧水利”投用以來,能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水庫水質現狀及變化趨勢,實現對水庫水質變化趨勢的實時監測以及在水質突發性變化時及時預警,有效保障了金鐘水庫水質基本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確保群眾喝好水、喝安全水,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山連著山、水繞著山,金鐘湖猶如一顆溫潤的碧玉,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中。山的綠、水的藍、云朵的白、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鑄就了負離子含量極高金鐘湖,成就了這絕佳的避暑勝地和天然氧吧,由此獲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金鐘湖已然成為莆田人民的幸福湖庫,庫區旖旎的水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促進周邊旅游線路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