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派駐村第一書記示范培訓班學員到度尾鎮參觀“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片區。 溯源工程服務中心服務臺,工作人員接受企業代表咨詢。 仙游“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示范片區“版本”從1.0升級到2.0,聚焦五大振興和民生保障,推動片區產業發展提檔升級、基層治理提質增效、生活品質提標擴面,致力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朝著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新愿景闊步前進。 春和景明,萬象更新。 在我市提出朝著“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新愿景前進之際,仙游縣總結提升度尾鎮“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示范片區1.0版的亮點特色,打造“柚相鄰”2.0版。 如何提標擴面?通過什么模式來打造?仙游縣委書記吳文恩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價值指向與前進動力。“柚相鄰”2.0版要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豐富跨村聯建的政策工具,下好“五大振興+民生保障”這盤棋,著力在產業帶動中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加快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進程。 推廣“柚鄉黨校” 2月25日至27日,在市委黨校的組織下,市第七批市派駐村第一書記示范培訓班三組學員分別到度尾鎮“柚鄉黨校”參觀,考察“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示范片區推進連片聯治、協同發展、抱團共富的做法。 去年,“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示范片區“上新”,創辦了“柚鄉黨校”,設置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產業振興、文化民俗、生態旅游等5個主題、19個“柚鄉學堂”。 “柚鄉學堂”整合片區內黨群共富基地、主題黨日活動基地、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各類教學資源,形成集“柚相鄰”七中心、“五村一園一城”、現場教學點等于一體的“1+7+N”體系。 “柚鄉黨校”如何促進集體和村民“雙增收”“共富裕”?仙游縣度尾鎮黨委書記莊龍煒介紹,打造“柚鄉黨校”,村級集體以資源入股,通過場地使用獲得“股金”“租金”,村民提供服務獲得“酬金”,參觀單位實踐實訓獲得“共富經”,這是黨建引領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健骨”的一次生動實踐。 記者從新出臺的《“柚相鄰”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片區2.0提升方案》中看到,今年該縣將大力推廣“柚鄉黨校”。整合片區優質教學資源,聯建聯營強村公司,實行政企分開、公司化經營、市場化運作。采取“鎮+公司+村+低收入農戶”的“1+1+5+X”模式,按照產業收益實際情況確定分紅方案,固定比例用于幫扶困難戶,在實現村級集體增收的同時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 記者了解到,“柚鄉學堂”分階段發展業務。前期以培訓帶動,承接干部培訓、技能培訓、主題黨日等活動。中期以研學支撐,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第三方專業研學機構,開展研學業務,也鼓勵鎮內企業,將非遺傳承、紅木工藝、動植物養殖等開發為研學項目。今年計劃建設農產品體驗中心,利用數字技術,開拓親子研學空間,建設仙游首家XR拍攝棚。并選拔培養優秀解說員,引入第三方專業研學機構、本土培育機構、校地共建高校等資源,拓展研學業務。后期文旅拓展,引入旅游運營公司,策劃設計示范片區的精品學習線路,形成全鏈條發展。 聚焦產業致富 “你們的收費標準是什么樣的?”“誰來評估我們的產品?”“客戶在哪里能看到溯源信息?”…… 在全國紅木制品數字化登記及質量溯源工程福建仙游(產區)服務中心,面對一家前來咨詢的企業拋出的一連串問題,中心工作人員耐心答疑解惑。 推動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示范片區發展,產業帶動是關鍵。去年10月,全國紅木制品數字化登記及質量溯源工程福建仙游(產區)服務中心落戶度尾鎮,通過數字化革新破解當地紅木產業“成長的煩惱”。 在服務中心,電腦上跳動的數據記錄著每一套紅木家具信息。服務中心經理陳勇演示了一套剛生成的紅木家具電子檔案。只見他掃描二維碼,木材檢測報告、工藝評估、資產估值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些紅木家具電子檔案是由勘驗團隊攜帶專業設備進入企業,對每套家具進行360度影像采集,運用微距鏡頭記錄榫卯結構細節,提取不少于3處木材樣本,采集的數據同步上傳至工程數據中心,由溯源工程專家、工藝美術大師等組成的評審團進行“會診”后生成。 經過嚴格認證的紅木制品將分批登錄北京產權交易所,開展紅木資產掛牌交易業務。紅木資產掛牌交易是全國紅木制品數字化登記及質量溯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實現了紅木制品的“確權、確物、確價”,為消費者提供了“明真偽、識價值”的便捷途徑。 全國紅木制品數字化登記及質量溯源工程管委會副主任殷睿宇表示,這是一項創新工程,它以高度的公信力、科學的體系設計和嚴謹的標準參照,讓每件紅木制品形成權威的“四報告、一碼、一證書”,即“資產評估價值報告、質量承諾報告、工藝藝術品鑒報告、材種檢測報告、二維碼、動產權證”,在生產者、消費者、投資人、金融機構之間構建信任橋梁。 聚焦產業致富,“柚相鄰”2.0版強化天材縱黨支部引領共富聯盟,設立全國紅木制品數字化登記及質量溯源工程服務中心,應用數字科技,通過“四證、一碼、一標識”,讓每件紅木制品“有據可查、有源可溯、有證可考、傳承有序”,為紅木產業筑牢誠信基石。 按照計劃,“柚相鄰”2.0版落地后,還將推出與華僑大學合作在海峽藝雕城共建集工藝美術設計、研究與教學于一體的產學研基地,為紅木產業注入創新活力;推進李耕故里·度尾小微企業園建設,打造紅木家居產品研發基地,同步引入上下游配套企業,完善紅木品類定制泛家居生態產業鏈;采用選品中心商業新模式,建設仙作產業選品中心等一系列促進共富的舉措,全力打響“中國木藝第一鎮”品牌。 活用祠堂文化 “寧進祠堂,不進公堂。”前不久,度尾鎮洋坂村2名村民騎電動車發生碰撞,產生賠償糾紛。在吳氏祠堂群英調解室內,經過度尾鎮“群英斷事會”調解,雙方達成和解,并簽訂協議書。 “群英斷事”模式在祠堂文化的賦能加持下,更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群英”調解員吳啟照認為,祠堂里的調解工作能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村民對宗祠懷著敬畏之心。 記者了解到,吳氏祠堂還充當議事理堂,獨創“起矛盾不回娘家”等村規民約,搭建群眾共商村務、化解矛盾的平臺,民主決策讓鄉村治理更高效。 為加強“清風潤莆田”廉潔文化建設,仙游縣探索將老祠堂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融合,推進祠堂活化利用,在弘揚主流價值、傳承優秀文化、踐行現代文明、助力基層治理、推進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傳遞正能量。 “柚相鄰”2.0版指出,打造7個“祠堂文化+文明實踐”先行示范點。深入挖掘帽山陳讜祠堂、中岳孔子府、度峰余氏宗祠、劍山楊起鳳舊居、洋坂吳氏宗祠等祠堂文化的深厚底蘊,開展“拜祖先、念祖訓、感黨恩、促和諧”系列活動。 前不久,縣領導聽取祠堂“五堂”新模式促進基層治理的相關匯報后,要求加大對家規家訓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力度,充分發揮“祠堂”這一資源優勢,切實將家訓元素融入村規民約中,發揮感化教育作用,聘請“五老”人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探索以“祠堂文化”賦能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 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及民生更好、更穩、更實地發展,實現2.0版既定的目標和任務,仙游縣正把片區規劃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共同富裕,打造融合發展示范區共同富裕的典型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