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斷事會”入駐祠堂斷事。 見習記者 楊洲 攝 3月7日,仙游縣度尾鎮洋坂村,近400年歷史的上烏臺吳氏宗祠內,兩張八仙桌拼成臨時“調解桌”,一起鄰里糾紛擺上桌面,“群英斷事會”成員進祠堂說理斷“家事”。 面對面就座的兩名村民毗鄰而居。她們兩家同時申請了舊房翻建。一家想在兩家同墻的位置開出一條通道,動員另一家一起“讓路”,可后者不愿意減少自家建房的面積,矛盾由此產生。 既是族親,又是老鄰居。兩家商議一起進祠堂陳述,讓“群英斷事會”評理。主持“群英斷事會”的吳金德聽了雙方各自的觀點,分析利弊,“兩家各自建房,造型不一,房子再緊貼一起,不美觀也不方便,今后漏水漏雨,也會互相影響,共同遭殃,從長遠利益來看,還是隔開比較好。” “讓他三尺又何妨?!彪S后,他又講起古時“六尺巷”的故事,“一點點地,也許只是屋子的一個邊緣,連張桌子都放不下。不讓,兩家結下疙瘩,讓出去,兩家和睦相處,地在屋外,也是大家共有,通行順暢,對兩家都有利。” “群英斷事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兩家協商各讓25公分,開拓一條50公分的公共通道。 今年度尾鎮“柚相鄰”共同富裕示范區“版本”從1.0升級到2.0,創新“群英斷事會”工作法,從“群英”人才庫中選擇專業性強、熟悉情況的人才充實到各調解室中,實行“干部不再當判官,群眾是非‘群英’斷”的模式。 作為“柚相鄰”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聯建村,“群英斷事會”入駐上烏臺吳氏宗祠,為烏臺自然村村民調解矛盾糾紛。記者看到,祠堂上墻了人員名單、工作制度、評理流程圖,“調解桌”前的標語很是醒目?!盀跖_自然村包含舊厝、新厝、烏臺、下學、井兜5個小組,上烏臺吳氏宗祠是大家共有的祠堂。”78歲的吳啟照說,進了祠堂就是“一家人”,“群英斷事會”斷的是“家事”。 “如今,村民寧進祠堂,不進‘公堂’。”調解員吳啟照是上烏臺吳氏宗祠的宗親。他認為,祠堂里的調解工作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村民對宗祠懷有敬畏之心。矛盾雙方在緬懷先祖、傳承家訓的氛圍中,能理性對話。“群英斷事會”在祠堂文化加持下,能更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 記者了解到,上烏臺吳氏宗祠充分發揮凝聚宗親優勢,助力基層治理,今年入選新時代文明實踐重要陣地“仙游縣十所試點祠堂”,并獲評“文化講堂”和“議事禮堂”。 新聞鏈接 祠堂承載著家族記憶,是連結鄉情鄉誼的重要紐帶。仙游縣深化“清風潤莆田”,創新推行“祠堂文化+文明實踐”,活化利用古祠堂,打造成禮堂、講堂、理堂、廳堂、食堂等,在踐行現代文明、助力基層治理、推進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作用,傳遞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