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吳港區,火車正在繁忙運載外輪卸載的入境鐵礦。謝貴明 攝 3月15日,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9號泊位,利比里亞籍“海豚”輪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一隊的監護下,卸載完從馬來西亞運來的17萬多噸鐵礦,準備出境。 海鐵聯運具備運能大、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率的大宗散貨運輸方式之一。莆田北接長三角、西鄰珠三角,東與臺灣隔海相望。莆田所轄的湄洲灣港東吳港區、秀嶼港區、興化港區,被列為福建省近年來主要建設的三大億噸大港之一。得益于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進口貨物通過高效的海鐵聯運模式,被迅速輸送到內陸腹地,打通了一條連接海內外的黃金大通道。 自2018年起,東吳港區借助貫通港區的向莆鐵路湄洲灣港口支線,將港口航運資源延伸至內陸,實現了深水良港與內陸腹地的“無縫”銜接。莆田邊檢站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優化服務流程,24小時進駐港區,為出入境船舶提供“馬上就辦”通關服務,確保了“海絲”樞紐港口的高效通關。2024年,東吳港區海鐵聯運貨物完成960.03萬噸,總量居福建省第一。 如今,依托湄洲灣港口鐵路羅嶼支線等交通設施,羅嶼作業區與向莆、福廈、京九、浙贛等鐵路相接,打開了中西部出海新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羅嶼作業區憑借其近30萬平方米的保稅堆場和直達港區的鐵路支線,成為了國際大型礦石船隊南向到達中國的首個大型深水港口。這不僅縮短了海上航程,還降低了儲運成本,吸引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等鐵礦石巨頭前來合作。目前,羅嶼作業區實現世界最大40萬噸級鐵礦船舶常態化靠泊,對中國臺灣的鐵礦石中轉量已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據統計,2024年莆田進口鐵礦砂達到1550萬噸,同比增長45.7%。 此外,地處東吳港區的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是國家“北煤南運”“外煤內運”大通道中的重要樞紐港、東南沿海最大的現代化專業煤炭碼頭。目前已形成集水水中轉、海陸及海鐵聯運于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輻射周邊省份、長江中下游區域以及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該碼頭研發投用了“智能化裝車平臺”,通過三方數據交互聯通,實現了煤炭裝卸作業的遠程智能化控制,極大提高了裝車效率。截至目前,國投湄洲灣港累計火車發運超6200列,作業量超過160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