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融融,位于仙游縣社硎鄉修園村的羊肚菌基地里,羊肚菌“破土而出”,一簇簇“黑傘傘”進入集中采收期,菌農們正熟練地進行采摘。 社硎鄉平均海拔600多米,空氣清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無污染,溫度、土壤、濕度都十分適宜羊肚菌的生長。2023年底,社硎鄉修園村引進“稻菌輪作”羊肚菌示范種植項目,采用“基地+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整合30畝冬閑田,探索種植羊肚菌,當年便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該基地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并在羊肚菌培育技術上實現突破,畝產鮮羊肚菌突破500公斤。 “部分菌棚最高畝產達600多公斤,創下歷史新高。按當前采收進度,預計今年總產量將超過150噸。”修園村羊肚菌基地技術帶頭人羅飛鶴表示,為延伸產業鏈,今年基地新投資引進3臺新型烘干設備,每臺機器日處理量達2.5噸,有效解決了鮮菌貯存難題。通過烘干加工,每公斤售價可達1000元,產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一村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近年來,社硎鄉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組團+共富”發展模式,整合閑置土地資源要素,利用上級撥付資金、跨村聯建資金、社會資本資金等,組團發展“共富項目”,不斷夯實集體“家底子”。 社硎鄉黨委書記林琰介紹,鄉里立足現有產業規模和村情實際,以強村帶弱村的模式,整合資源稟賦相近的行政村組建木蘭湖片區黨委,圍繞“精項目、強造血”目標,開出資源利用、產業興村等共富“良方”。修園村、田利村等聯建村整合多方資金,盤活冬閑田,將“沉睡資源”變為“致富資本”,并攜手市農科院,在修園村設立食用菌試驗示范基地,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共富項目發展。 眼下,木蘭湖片區采取“黨委+支部+農科院+龍頭企業+農戶”的組織架構,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整合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推行“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栽種培育優良菌種,開發菌類種植營養包,形成“稻菌輪作”的綠色產業鏈。通過“田間實踐+課堂理論”相結合的技術指導,吸引多個村的農戶參與共富基地建設,推動食用菌產業從“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 跨村聯建力促連片振興。林琰表示,該鄉在修園村建設羊肚菌加工及展銷中心,打造共富工坊,為聯建村集體及群眾提供菌種、營養包以及烘干、加工、包裝等服務。同時,依托社硎鄉“社鄉有禮”伴手禮品牌,搭建羊肚菌展銷平臺,主導全鄉羊肚菌產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使羊肚菌從“土特產”升級為“金招牌”,同心共筑村民強村路。 小小的羊肚菌,撐起了群眾的致富夢。今年,莆田市農科所技術團隊還積極利用修園村基地,培育種植莆田本地野生羊肚菌菌種,提升經濟價值,帶動更多村民實現增收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