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新協勝共富工坊里,工人們在趕工。 大濟溪口魚鱗壩風景優美。 仙游縣大濟鎮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憑借“一張圖三清單”推動共富共贏、產業升級;創新“鎮+村+企+民”模式,實現共富工坊,強村富民;打造“生態+文化+旅游”項目,促進生態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片區組團化發展道路。 大濟鎮位于仙游縣西部,地處木蘭溪上游平原,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仙游縣的重要鄉鎮之一,大濟鎮下轄23個村(社區),自古以來便以“善化里”聞名,是宋代“一門八進士”傳奇人物的故里,彰顯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淀與教育傳統。隨著村級共富小微園的興起,大濟鎮憑借其獨特的城郊型鄉村風貌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大濟鎮認真貫徹縣委“五名三增一創”行動要求,堅持以農業現代化產業招商和創建村級共富小微園為重要抓手,助推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深入挖掘“善化里”文化內涵,推動各村實現“五共”,即“組織共融、規劃共謀、發展共促、家園共建、社會共治”,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有力打造片區組團化發展特色。 筑共富共贏長板 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2024年7月,大濟鎮黨委牽頭組織,溪口、烏石、龍坂、溪車、文殊、古瀨6個行政村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入股,共同成立仙游縣大濟鎮“善化里”共富有限公司,打造“公司+鄉村CEO”平臺。 該公司從具有豐富經營管理、電商運營經驗的村兩委干部、鄉親及致富能人中選育6名“片區CEO”,負責公司管理運營。通過機制創新與資源聚合,將分散的鄉村要素轉化為規模化產業優勢,打造仙游縣共富模式的標桿。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林下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仙游縣山林資源豐富,中草藥發展前景廣闊。大濟鎮立足鎮村實際,通過集體資產整合、農民土地流轉等方式,喚醒閑置資源,對現有村集體巨尾桉林進行撫育提升,并計劃發展五指毛桃、油茶等林業經濟;盤活溪口村1000畝集體林地,采取“林上、林下、山地”立體套種模式,建設千畝藥膳基地,深挖土特產,寫好“土文章”。 做好大起底,破題有招數。大濟鎮編制《片區資源一張圖》,建立《任務清單》《底數清單》《項目清單》,理清資源底數,逐步構建大濟鎮“2+3+1”產業布局,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大濟鎮黨委書記郭玉湖介紹,大濟鎮依托“一張圖三清單”,已策劃、對接招商農業項目6個。其中,姜黃藥材種植項目計劃總投資1億元,規劃打造集姜黃種植、加工、科研于一體的產業基地,目前已確定姜黃種植示范基地選址溪口村,預計今年上半年可開工。 作為仙游縣第二大文旦柚產地,大濟鎮計劃總投資4000萬元對文旦柚產業提檔升級。成功對接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團隊,依托“善化里”片區黨委,通過盤活、流轉、收回閑置果地,整合千畝集體資源種植文旦柚,打造文旦柚基地。 為進一步延鏈增效、聯農帶農,大濟鎮還規劃對文旦柚產業進行深層次開發,加大標準化種植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創優自主品牌,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冷鏈倉儲中心,打造集種植、采摘、運轉、加工、倉儲為一體的生產基地。 共富工坊綻芳華 連日來,在大濟鎮新協勝強村富民工坊內,村民們熟練地操作縫紉機,身邊摞起了一件件半成品,各條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作著。 新協勝強村富民工坊不僅盤活了村里的閑置資源,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還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取額外收入。 新協勝強村富民工坊利用原鎮印刷廠1600平方米閑置廠房,引入新協勝集團合作運營,主要從事鞋服加工,共設置13條鞋面生產線、10臺裁斷機,疊加建設屋頂光伏增加收入,累計創造就業崗位約280個,村集體每年可增收約70萬元,群眾人均每年可增收約6萬元。 文殊強村富民工坊改造原文殊小學400平方米閑置校舍,與石獅賢光服飾商行合作,目前已完成200平方米改造,帶動2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6萬元。全部投產后可新增就業40人,村財年增加16萬元,實現老校舍煥發新生機,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共富工坊是解決就業和實現增收的有效做法。大濟鎮探索創新“鎮+村+企+民”共享共富模式,以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產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其就業靈活、技術門檻低等特點,推動閑置資源變“活”,群眾增收變“實”。 政府統籌搭建平臺,盤活閑置廠房、集體資產;共富公司通過場地租賃、勞動力調配與企業合作分紅;企業依托工坊承接訂單、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破解用工難題;“片區CEO”協調人社、婦聯、企業等開展技能培訓,讓“普通農民”變身“產業工人”;村民培訓后上崗,在家門口就能務工,人均年增收6萬元。 眼下,大濟鎮的“共富工坊”模式已結出累累碩果,成為全縣鄉村振興的標桿案例。村居、企業積極性不斷提高,紛紛主動合作。目前已有6個村、5家企業正在對接洽談,大濟鎮已策劃、建設村級共富小微園7個,涵蓋鞋服加工、電子零件組裝等產業。 從閑置廠房到共富車間,從傳統農民到產業工人,大濟鎮以強村富民“小工坊”串起人民群眾“共富鏈”,走出一條政府增能、村財增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生態為筆繪新景 在溪口村松坂溪上,一座別具匠心的魚鱗壩橫臥溪面,一個個鱗片狀的小水塘錯落有致,清澈的溪水漫過其間,如瀑布般淌下,層層疊疊,波光粼粼。這里逐漸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許多人慕名前來游玩。 松坂溪是木蘭溪流經大濟鎮的重要支流。此前,松坂溪雜草叢生、泥沙淤積,冬季水源幾近枯竭,夏季洪澇災害易發,給附近農田帶來安全隱患。 大濟鎮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以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為契機,于2022年啟動松坂溪治理提升項目,對松坂溪流域進行綜合整治,打造“宜居、宜養、宜游”的鄉村振興樣板地。 松坂溪治理提升項目總投資2623萬余元,包含安全生態水系工程、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其中,安全生態水系工程治理長度約8.30千米,干流段新建生態護岸1.13公里、魚鱗水壩1座、過水汀步1座,并對河道進行清淤清障。支流段新建生態護岸350米、護岸生態化改造420米,新建過水汀步1座、保水堰1座、箱涵1座。生態親水工程新建生態節點2處,提升現有公園1處,新建生態步道1.37公里。去年5月,松坂溪治理提升項目完工,松坂溪蝶變成為集防洪、觀光、休閑于一體的濱水生態景觀帶。 良好生態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大濟鎮充分利用松坂溪的水生態環境,提升溪畔公園、南北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集休閑、運動、娛樂于一體的生態親水運動項目,把好生態轉化為綠色產業,打造水利風景區。 大濟鎮委托華僑大學旅游學院黃安民教授團隊編制《善化里片區文旅規劃》,科學規劃文旅經濟產業。圍繞“青瓷”“廉政”“祠堂”“紅色”“知青”“禪修”六大文化主題,進行全面的文化資源普查,提煉總結“大濟鎮‘善化里·農文旅’片區文化譜系”。同時,策劃“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延伸觀光、文創、康養等附加功能,因地制宜串聯魚鱗壩、葉颙文化園、土龍泉窯遺址、生態農場等景點,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動連片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文旅新活力。 產業善融合,業態善集聚。大濟鎮正以片區組團化發展讓村集體富裕起來,讓百姓腰包鼓起來,打造鄉村振興新名片,共同繪就共富路上的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