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閑置廠房到強村富民工坊,從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家門口上班族,大濟鎮以小切口托起就業“大民生”,走出一條政府增能、村財增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每天早上7點多,孫子上學后,53歲的世欽便來到大濟鎮文殊村的強村富民工坊開始一天的工作。從全職在家帶娃到如今成為一名熟練的車衣工人,她對目前的工作很是滿意:“工坊到家就2分鐘的路程,既能顧家又能掙錢,姐妹們還能一起聊聊天,比在家刷手機強多了。”她笑著說道。 托起就業夢,走好共富路,這是大濟鎮探索強村富民工坊模式的一個縮影。去年7月,大濟鎮黨委創新探索“鎮、村、企、民”共享共富模式。由鎮黨委牽頭,該鎮溪口、烏石、龍坂、溪車、文殊、古瀨6個行政村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入股,共同成立仙游縣善化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創建強村富民工坊,通過盤活閑置校舍、廠房等資源,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閑置資源變“活”,群眾增收變“實”。 文殊村率先與石獅賢光服飾商行合作,將400平方米的閑置校舍改造成工坊。政府出資購買生產設備,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訂單,村民經過培訓后上崗就業。這一模式不僅前期投入少,也讓20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今年該鎮繼續推廣這一解決就業和實現增收的有效做法。2月15日,由原鎮印刷廠改造而來的大濟鎮新協勝強村富民工坊開業。原本破舊、無人問津的廠房,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7條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還有7條生產線正在籌備中。全面投產后,可提供280個就業崗位。此外,該鎮還計劃在此建設屋頂光伏,產生的電直接用于工坊生產,疊加收入,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約70萬元。 政府統籌搭建平臺,盤活閑置資源;企業依托工坊承接訂單,破解用工難題;村集體通過場地租賃和分紅實現增收;村民通過技能培訓變身“技術工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大濟鎮黨委政府打開了政府增能、村財增加、企業增效、村民增收的四方共贏新局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濟鎮鄉村振興辦負責人陳昱表示,這種“政府搭臺、市場運作、多方共贏”的模式正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該鎮也會將“強村富民工坊”模式向更多領域拓展,讓更多群眾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的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