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能海”輪靠泊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 林羽鳴 吳志 攝 4月7日清晨,運載13.27萬噸煤炭的新加坡籍“浙能海”輪,駛向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遠在40多海里錨地的湄洲灣海面上,該船舶代理人員接到莆田移民管理警察電話:“‘浙能海’輪預檢信息已核查完畢”。 出入境船舶和船舶人員身份核驗是港口邊檢工作的第一道關卡,其準確性和效率直接影響著通關速度和口岸安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探索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并自主研發“語音告警助手”等智能設備,結合應用海港梯口系統,實現出入境船舶和作業人員“無感”、快速通關,打造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態。 船舶入境時,提前到達碼頭的駐點移民管理警察已完成現場清場,保障船舶第一時間入境、第一時間登輪辦理邊檢手續。“浙能海”輪一靠泊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在最短的通關時間內,船舶立即開展裝卸作業。在口岸限定區域的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智能化的海港查驗設備前,十多名船員和碼頭作業人員有序通過智能卡口上下外輪。 不用攜帶紙質通關材料,依托邊檢智能化的卡口查驗設備,“3秒”刷臉信息采集完成身份核驗,“無感”通關讓菲律賓籍船員Dollesin Royce豎起大拇指,用英語稱贊:“太棒了!” “名字、國籍、證件號碼、總人數統計……”在智能化的海港通關系統后臺中,數據流如瀑布般實時滾動,憑借其強大的算法和高效的計算能力,實現了單人次驗證時間從人工1分鐘縮短至智能3秒的巨大突破;實時比對是否有高風險人員等異常情況,并依托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同步向值班的移民管理警察預警,相關警情秒級生成人員數據詳細情況報表推送至后臺。 今年來,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深耕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逐步構建全鏈條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態,從船舶靠泊檢查,到船員下船登陸審核,創新模式加快出入境船舶通關流程。 “莆田口岸完善港區智能查驗通道,依托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外籍船員免去來回辦理通關手續,船舶從報備、靠泊到離港平均縮短1小時,提升港口綜合效益。”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信息化部門負責人黃明說,零等待到港裝卸、“秒級采集”智慧通關,莆田模式的“無感”通關正開啟新篇章。 目前,莆田口岸智能查驗通道覆蓋率達71.4%,上下輪人員數據采集率100%,實現“降本增效”“即驗即走”,為世界最大40萬噸級巨輪常態化靠泊提供智慧技術支撐。 為提升跨國溝通效率,今年一季度,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創新應用便攜式即時翻譯機、數字視頻終端等設備,有效解決語言溝通障礙問題。針對外籍船員受傷等緊急通關需求,該站設立“凌晨快線”和“海飄窗口”,實現24小時出入境外輪和船員“即報即檢”,極大地縮短了緊急情況下的通關時間。 新聞鏈接 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著力構建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態,完善出入境船舶、作業人員“無感”通關服務體系,實現莆田港口能級躍升。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萬噸,同比增長12.33%,增幅居全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數量增長17.07%,創歷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