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物業管理聯系著千家萬戶,是關系居民幸福感的“關鍵小事”,也是夯實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近年來,我市始終將深化物業黨建聯建作為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物業治理中日益凸顯的矛盾和難題,按照黨建引領、政府主導、機制保障的工作思路,在組織覆蓋、管理規范、要素供給等方面持續發力,探索出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的新路徑。 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凝聚共治合力 “過去小區停車位少,電動車充電樁不足,居民意見大。現在黨組織牽頭協調,問題迎刃而解。”城廂區龍橋街道圳湖社區黨支部書記翁德源感慨道。 圳湖社區是2020年由東圳庫區搬遷安置新成立的小區式社區,居民主要是來自常太鎮8個村及涵江區西音水庫的移民,常住人口約4000人,老年人占比超40%。公共休憩空間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融合度低、歷史遺留問題多,一直是困擾小區群眾的難題。街道黨工委落實物業黨建聯建工作機制,引導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公司管理層之間實現“交叉任職”“雙向交流”。通過“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的聯動服務,開展小區“厝邊議事會”20余場次,邀請居民代表共商對策,累計增設充電樁650處、修繕公共區域視頻56處、新裝太陽能燈45盞、新建健身小廣場2處等,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我市構建“市級統籌—縣區推動—鎮街督促—社區落實”四級縱向管理體系和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共同管理服務的“三元”橫向治理機制,通過物業黨建聯建工作機制,凝聚起黨組織領導下各方積極參與的強大治理合力。目前,全市已有216個物業小區成立小區黨支部,近百個無物業小區由黨組織牽頭接管,昔日“管理堵點”變身為黨群共治的“溫馨家園”。 機制為綱、服務為橋,破解治理難題 “垃圾亂堆、車輛亂停,沒有物業管,日子過得憋屈!”家住城廂區龍橋街道江南水鄉小區的居民們曾這樣抱怨。 “小區共有6棟樓房235套安置房,常住人口700多人。在沒有專業物業公司的情況下,單純靠群眾自治是很難管好小區的。”江南水鄉小區黨支部書記黃國泰說,由于歷史原因,該小區長期面臨無物業管理的“失管”困境:垃圾胡亂堆放,車輛隨意停放,公共設施破舊不堪,居民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2024年3月,莆田市委組織部聯合多部門出臺《關于加強物業黨建聯建促進基層治理水平提升的若干措施》,圍繞建立健全物業黨建聯建工作機制、加強業委會建設管理、加強紅色物業建設等6個方面工作,細化開展無物業服務小區“清零”行動、開展信用評級服務評價等20條措施、43項任務。 按照《若干措施》要求,龍橋社區黨委對無物業管理的江南水鄉小區進行“兜底納管”,指導成立小區黨支部,選出小區內有威望、情況熟的老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邀請熱心黨員和居民加入業委會,協助開展小區管理、鄰里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小區黨支部、業委會成立后,便挨家挨戶收集小區改造的意見、建議,盤活閑置空間施劃110多個停車位出租創收,自籌資金建設電動車充電樁400多處,聘請保安、保潔員實現自治管理,小區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得到全方位提升。 資源下沉、力量聚合,激活治理動能 “眼見這里亂堆亂放不見了,消防通道也暢通了,居住的環境越來越好!”不少老舊小區的居民們紛紛點贊。 “過去由于小區黨支部和物業公司都沒有執法權,遇到一些需要執法部門解決的糾紛時,常常有心無力。”九龍小區黨支部書記陳偉山介紹,“現在我們小區若需要部門執法或協調解決,物業和網格長、單元長可以通過手機App采集上報到‘全市一張圖’平臺,快速流轉到相關部門,及時解決有關事項。” 部門力量下沉,問題閉環解決。莆田市堅持“接訴即辦”,依托“全市一張圖、全域數字化”平臺,開展聯合執法300余次,整治違規行為230余起,特別是加大對小區內私搭亂建、占用消防通道等行為的檢查和處罰力度,幫助解決小區自治“管不到”的領域。同時,深化“機關+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促使機關單位發揮職能優勢,圍繞安全生產、環境衛生、法律糾紛等方面,聯合物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向社區居民提供服務1000多次,解決小區居民訴求3400多件。 “變基層治理‘獨角戲’為‘大合唱’,實現小區事由大家管,讓社區成為居民溫暖的港灣。”市委組織部部務會議專職成員林新聰表示,將持續把小區物業黨建聯建納入基層治理“大盤子”,把工作抓緊抓實、落細落小,不斷提升基層服務水平,守住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