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仙游縣人民法院大濟法庭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將金融糾紛化解與金融治理新形勢相結合,系統建成“促、調、保、審、執”一站式多元融合的金融司法平臺。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本內涵是走好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訴求,同時依靠群眾化解矛盾。2021年,大濟法庭聯合金融監管部門成立“仙游縣金融調處中心”,從群眾中培養吸納了21名人民調解員和6名事務輔助人員,邀請其中1名調解員郭渭英常態化駐庭開展工作。 在一起商品房按揭借款案件中,李某因生意失敗、收入銳減,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面臨失去住房的風險。調解員郭渭英沒有急于“講理”,而是先“問情”,了解到李某家庭每月教育、藥費等剛性支出占收入近70%。郭渭英耐心安撫李某情緒,并與銀行代理人溝通,指出李某并非惡意拖欠,而是確實遇到了困難。經過3次調解,銀行最終同意李某就逾期部分分期償還,未逾期部分繼續按合同履行。如今,李某在夜市支起小吃攤,每月按時還款。 2024年,仙游縣金融糾紛先行調解成功1125件,調解成功分流率達49.4%,同比上升30.4%,調解司法確認305件,同比增加95.5%。 “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模式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路徑。大濟法庭建立聯動調處聯絡員機制,搭建起“金融機構—法院—調解組織”三方聯動的“同心橋”。 在紅木商戶聚集的壩下社區,商戶老鄭因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法官助理小阮在調處中心兼任聯絡員,了解情況后立即啟動聯動調處機制。通過“三方聯絡員會議”,組織法官、銀行風控專員和調處中心特邀調解員同步分析案件材料,并實地走訪調取交易流水佐證經營困難。經多次磋商,三方共同制定了“緩沖方案”,銀行暫緩起訴、制定延期還款方案并減免部分利息。如今,老鄭的展廳重新迎來客商,生意逐漸好轉。 2024年,大濟法庭通過多方聯動,化解不良貸款金額達1.2億元,金融機構參與糾紛化解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大濟法庭深耕“以宣促治”普法宣傳模式,用帶著“泥土味”的群眾語言講解典型案件。在一次村委會會議上,法官用莆仙方言播放自制普法短片《你有幾張信用卡?》,講解理財投資觀念、誠信貸款、理性消費以及金融風險防范等內容。75歲的張阿婆因被推銷員忽悠,將養老錢投入一款高風險產品,法官當場聯系金融機構核查并幫她解除合同。同時,大濟法庭還面向金融機構發出司法建議。 下一步,仙游縣人民法院大濟法庭將繼續探索金融糾紛治理的新路徑,勾勒出金融糾紛治理領域的美麗“楓景”,為基層治理貢獻更多法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