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連村古厝群,古建筑藝術的展館。 蓮坂媽祖文化廣場成為湖坂村的新名片。 仙游縣蓋尾鎮位于木蘭溪畔,這座承載著百年文脈的閩中古鎮,近年來通過多向發力,將歷史遺存轉化為發展動能,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走出了一條生態、文化、經濟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前連村讓斑駁磚瓦講述歷史,湖坂村使淤塞河道變身景觀長廊,星莊村用豆香喚醒沉睡資源,東許村以土地復墾重構鄉村空間……這些實踐既延續鄉村文化記憶,又激蕩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更彰顯著基礎設施提質帶來的民生溫度,勾勒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立體圖景。 近年來,蓋尾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作用,通過組建聯建黨委,創新跨鎮聯建機制,統籌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進一步形成“黨建引領、片區聯動”的發展格局。 文旅融合賦能發展 蓋尾鎮文化遺產豐厚,發展鄉村游得天獨厚。該鎮立足鄉村文脈,深挖“古文化”,興起鄉村文旅產業。 前連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中現存的“丁”字形布局的古民居建筑群體,保存相對完整,其建造時間貫穿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蘊含著二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該建筑群由16座古厝左右毗鄰組成,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堪稱古建筑藝術的展館。 蓋尾鎮對前連村古民居建筑群中9棟建筑物進行保護性改造,拆除或改造部分歷史遺留的不協調建筑物,恢復古民居門前大堂、圍欄、溝渠面貌,實行古民居掛牌保護。牽頭前連村黨組織,由村集體對古民居門前220畝農田統一流轉,打造“古民居+田園觀光綜合體”旅游項目,年增收20萬元。前連村還成立了鄉村振興基金會,用于后期旅游開發,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 “我們村的古民居價值較高,政府實施鄉村振興項目,修繕了古民居,不僅讓古建筑重煥新生,推動旅游發展,也讓周邊的環境變得更好,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前連村村民連清榮對村居面貌的改變連連稱贊。 湖坂村蓮坂自然村曾經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河道堆積大量淤泥,臟亂差的環境給村民帶來諸多不便。如今,蓮坂村舊貌換新顏。走進村口的“小西湖”,大理石鋪就的步游道兩側是一株株高矮不一、形態各異的花草樹木。湖里,幾十種魚兒覓食嬉戲。公園廣場上,木蘭溪沿岸風光盡收眼底。 兩年前,該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多方籌資,積極發動當地企業家捐資,整治村口垃圾場,并規劃建設一座生態公園。目前,這個村級生態休閑公園主體工程已完成,建設的“小西湖”和“蓮坂媽祖文化廣場”成為湖坂村的新名片。天氣晴好時,不少村民和游客都會來到該村位于木蘭溪畔的生態公園休閑娛樂。 依托現有文旅資源,蓋尾鎮計劃整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紀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前連村及湖坂媽祖公園等資源,打造串點連線成片示范線,形成國學文化傳承旅游生態圈。蓋尾鎮黨委書記劉建奇告訴記者,蓋尾鎮正探索構建“一溪”(木蘭溪)、“一山”(第一山)、“一橋”(石馬古橋)、“一湖”(湖坂小西湖)、“一寺”(龍紀寺)、“一古民居”(前連古民居)的木蘭溪水文化文旅項目,大力推進文旅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特色產業助力振興 走進蓋尾鎮星莊村豆皮廠,車間里熱氣騰騰,濃郁的豆香撲面而來,機器隆隆作響,工人們正忙著生產豆皮。 星莊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為破解村集體經營性增收難題,該村黨支部積極尋找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經過市場調研與分析,村里將目光聚焦于豆皮加工產業。 “豆皮廠項目投資60萬元,已經開始試生產,日產量約100公斤。”蓋尾鎮組織委員黃東旭介紹,在項目籌備階段,為解決廠房用地問題,仙游縣委組織部牽線搭橋,開展跨鎮跨村聯建,從榜頭鎮多處村居閑置資產里選定桃源小學做為豆皮生產基地。截至目前,試生產產值已達300萬元。 據悉,桃源村以閑置的桃源小學作為資產入股,每年獲得固定分紅,實現閑置資源的資本轉化。星莊村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投入啟動資金,引入成熟的加工技術并組建專業運營團隊,按資金投入比例分紅。兩村黨支部在縣委組織部協調下,深度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跨鎮跨村聯動攜手,開啟鄉村協同發展新篇章。 眼下,星莊村豆皮廠不僅創新性地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還為村民創造了20余個高質量就業崗位。榜頭鎮桃源村憑借小學資產入股,每年獲得4萬余元固定分紅。 而在蓋南村仙游縣道道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廠房里,工人也正忙著生產米粉,廠房里散發出淡淡的米粉香氣。 蓋南村素有制作米粉的傳統。過去,晾曬米粉要看天吃飯,對溫度和風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夜晚制作,白天晾曬。如今,蓋南村成立仙游縣道道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新建的廠房配備了先進的現代化生產線、包裝線、烘干機等,一體化流水線加工米粉,一天可生產米粉兩三噸。 當前,蓋尾鎮全鎮形成“飛地經濟”“村辦企業”“古村活化”三類增收樣板,進一步形成“黨建引領、片區聯動”的發展格局,擴大村財收入,帶動村民致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走進東許村,只見新村數棟聯排住宅已經落成,第一期驗收的復墾土地上種滿了水稻、木薯、花生、地瓜、蔬菜等農作物。 東許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后進村”。由于地處偏遠、土地面積小且分散,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為改變鄉村面貌,東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玉鎮經過多次走訪調研,結合群眾意見和村莊實際,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啟動舊村復墾和新村建設項目。項目規劃建造170棟3層高的聯排住宅和7棟6層高的普通住宅,集中安置382戶村民,目前第一期已建成12棟68套聯排住宅。 該村舊房拆遷后可復墾土地170多畝,而新村項目占地面積為80畝,節約了土地約90畝。不僅如此,舊房拆遷后,原來分散的田地連成了片,為經濟發展騰出可施展的空間。 “新村項目建設,有效解決了東許村居民點布局零散、面貌臟亂差的局面,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林玉鎮介紹,接下來要加快道路硬化、污水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做好第一期群眾入住搬新居工作并籌備建設第二期套房。 國道356線蓋尾段“白改黑”改造工程已竣工通車。該工程總投資1600萬元,重點改造蓋尾鎮莆仙交界處至昌山信號燈、寶石路段,將5.3公里長的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升級為瀝青混凝土結構,按照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60公里。數據顯示,該路段日均車流量超8000輛次,改造后顯著提升蓋尾、郊尾等鄉鎮10余萬名群眾的出行效率。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蓋尾鎮繪就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立體畫卷,不僅讓古鎮煥發時代光彩,更通過黨建引領、生態優先、文化鑄魂、產業筑基的系統工程,實現經濟效益、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蓋尾樣本”,展現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蓬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