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大雨滂沱;屋內,陳建東全神貫注手繪龍舟。 莆田端午節“扒龍船”歷史由來已久,龍舟手繪作為民間藝術形式,隨之興起。仙游縣大濟鎮地處木蘭溪流域,依水而興,為龍舟競渡文化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當地最有名的是南臺宮、大濟廟、斗洋宮、西湖宮4支龍舟代表隊。今年端午期間,各隊定制龍舟競發,特邀匠人精心彩繪龍紋,以傳統手繪技藝點睛。 彩繪龍舟:古法技藝的現代呈現 龍舟制作完工后,舟體圖案是如何畫上去的?端午節前夕,記者冒著大雨來到大濟鎮大濟社區探訪,在大濟東路與大濟溪交會處不遠的一座平房內,龍舟手繪民間技藝人陳建東正手執畫筆,聚精會神地在龍舟上繪畫。 這是南臺宮的一艘新船。身長10多米,倒扣在特制的“龍船椅”上,船底凸面朝上,呈“倒斗”狀態。但見陳建東立于舟頭一側,左手托漆盤,右手懸空執筆,筆尖在舟身游走。下午2時許,歷經24天的創作,龍舟繪制完成。一條栩栩如生的青龍躍然眼前,波浪、云紋、龍須、龍鱗等線條流暢、整齊對稱、色彩明亮、層次分明;舟身還畫著鯉魚躍龍門、一帆風順、馬踏祥云等吉祥圖案,具有象征意義。 “龍舟彩繪多以紅、藍、黃、黑等顏料為主色,工藝流程復雜。”陳建東說,為增強船身的防水性、光滑度以及后續色彩的鮮艷度和耐久性,從基礎處理開始,船體就經歷披麻布、反復批灰打磨和刷油等數道步驟。圖案設計和繪制,則參照船身的長度和寬度,以粉筆將圖案輪廓畫在船身,最后上色和描畫墨線。 色彩填充和描畫墨線是關鍵環節,需要精準運筆,要做到色彩鮮艷明快、線條流暢整潔,還需強化動態感,展現質感和立體效果。 后繼乏人:堅守藝人的傳承困境 今年58歲的陳建東,13歲跟隨家人學習木材油漆工藝,20多歲通過模仿自學龍舟手繪、漆畫等技藝,至今已有30余載。他手藝精湛,廣受好評。 龍舟手繪工藝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載體。一艘龍舟畫下來,通常要20多天,往往需要團隊創作。陳建東的團隊最多的時候有3名成員,72歲的陳國林從事龍舟手繪已40年;林金興不是固定成員,為臨時幫忙的雜工。團隊對細節的嚴要求、高標準,體現出傳統手工藝人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彰顯工匠精神。 相比傳統技藝的創新,陳建東更憂慮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目前,大濟鎮掌握龍舟手繪技藝者不超過10人。年近六旬的陳建東還算其中年輕的,而且他的主業是修繕古建筑,木蘭溪沿岸古建新建或翻新現場時常有他的身影。 為何沒有“新生代”加入這支隊伍,陳建東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收入不穩定。手繪一艘全新的龍舟,一般需要2名專業師傅配合、一名助手幫忙。專業師傅繪制龍舟的工資通常按日薪計算,每人每天300元左右。手繪一艘龍舟的工期約為24天,每人收入7000多元。由于繪制龍舟不是日常需求,無法成為穩定的就業崗位、收入來源,年輕人自然不愿意接觸這項技藝。二是職業社會認同感不高。手繪龍舟是從修繕古建筑延伸出來的手藝,在農村被視為“體力活”“窮手藝”,老一輩認為這手藝“吃苦卻不掙錢”,也不希望自己的后輩繼續從事這項職業。因此,繪制龍舟手藝幾乎面臨“失傳”的困境。 破局之道:非遺活化的多維探索 每個宮廟都有歷史流傳下來的、屬于自己的龍舟花紋樣式,類似“圖騰”。比如大濟社區南臺宮的專屬花紋是船頭鯉魚躍龍門、船身八仙法器、船尾飛馬。在傳統漆畫手藝人不足的情況下,宮廟往往邀請學校美術老師或美術專業學生參考舊龍舟樣式,手繪新圖案,用材為現代涂料,而非油漆等傳統材料,因專業水準不足,效果自然差強人意。 那么,瀕臨失傳的繪制龍舟民間技藝何去何從?大濟鎮副鎮長林杭建議,可考慮在端午期間創辦“龍舟文化節”,設置手繪體驗專區,吸引社會關注;可通過宣傳或評選“明星匠人”“非遺大師”等榮譽,打造“匠人直播間”,培育網紅匠人主播等舉措,增強龍舟手繪藝人的社會曝光度,提升職業吸引力。此外,也可考慮校園和社會、政府聯手,比如在高校美術學院開設選修課,邀請傳統手藝人進校園授課,讓有一定繪畫功底的學生拓展傳統漆畫等技藝,助力傳統技藝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