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專家在分享《中廣核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內容。人民網 記者尚凱元攝 6月6日,在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于法國尼斯召開之際,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在大會“鯨魚館”公眾參與區域舉辦"人類與海洋:共建和諧世界"主題研討會,正式發布《中廣核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白皮書由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編寫,系統闡述了中廣核在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戰略、實踐與未來展望,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清潔能源協同發展提供參考方案。 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專家、非政府組織"海洋農人"主席本杰明·登讓詳細介紹了白皮書內容。他指出,中廣核提出的"海洋能源+藍色糧倉+生態健康"發展思路,為全球海洋產業融合提供了新范式。特別是"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作為全球首個大型抗臺型風漁融合平臺,對法國等擁有廣闊海域的國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該項目證明海洋養殖可以與風電、漂浮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實現協同發展,不僅不破壞生態,還能通過構建人工漁礁、珊瑚苗圃等方式促進生態修復。"登讓表示。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島嶼研究與環境觀測中心主任皮埃爾·沙沙爾(Pierre Sasal)出席了發布會,他表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珊瑚礁生態系統研究的科學工作者,非常高興看到企業界與科研界正在構建一種全新的合作范式——一種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清潔能源開發和生態系統修復融為一體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他說,“我特別關注中廣核在大亞灣建立的珊瑚保育區、在風電項目中實施生態監測和增殖放流、推動“風漁融合”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探索。這不僅僅是環境責任的體現,更是一種生態智慧的展現。” 白皮書系統梳理了中廣核十余年來的海洋生態保護實踐。自2013年起,中廣核在大亞灣、陽江等核電基地建立生態監測機制;2020年設立"大亞灣核電基地珊瑚保育區";2022至2024年間在如東、惠州等地實施增殖放流,累計放流海洋生物超1.3億尾。在防治海洋污染方面,中廣核推行綠色施工、嚴格排放控制,形成"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生態修復"閉環體系,并對中華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物種實施專項保護。 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挑戰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守護海洋生態,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發布會期間,中廣核還舉辦了"藍色守護·共生未來"海洋生態保護成果展,展示中國廣核集團近年來在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重大實踐成果,涵蓋珊瑚修復、生物監測與增殖放流、紅樹林生態建設及風漁融合四大板塊,生動展示了中國企業在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創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