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在仙游縣醫院考察。 游洋鎮規模化種植中草藥材。 仙游縣委提出“從‘林’開始”的突圍戰略,以破局“五個一”工程打通產業脈絡。該縣借力頂尖高校智庫賦能產學研融合與人才引育,激活千年藥膳文化,壯大白花大薊等特色種植,延伸藥茶藥膳、康養研學鏈條,奮力將72%森林覆蓋率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點藥成金”的共富動能,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仙游篇章。 初夏的仙游,林海翻涌綠浪,一場關乎“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產業突圍戰正悄然打響。縣委書記吳海端帶隊輾轉杭州、廣州兩地頂尖中醫藥學府。隨后,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家林草局專家團和廣州中醫藥大學調研組等智庫接踵奔赴這座閩中縣城,為深藏近200萬畝林海的中草藥資源精準“把脈”,為仙游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出破局“良方”。 為中藥材產業“把脈開方” 6月1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郭寶林、博士李豆豆和國家林草局專家毛炎新、楊立彬等專家團隊到仙游縣考察交流,與縣領導深入座談,為仙游中草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精準“把脈”、開出“良方”,共謀仙游中草藥產業發展藍圖。 座談會上,專家們直指要害:仙游林業經濟潛能巨大卻待深挖,傳統林果產業附加值低,中草藥種植未成體系,需以市場與科技雙輪驅動,突破傳統瓶頸,實現林上林下一體發展。專家開出關鍵“良方”,仙游加強與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造人才引育高地,推進產學研體系化工程;暢通產業鏈,探索中醫藥與文旅、康養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健康服務品牌。 “從‘零’開始,也正是從‘林’開始!”會上,吳海端以鏗鏘之語予以回應。仙游縣林地面積近20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2%,目前全縣已發展林下金線蓮、白芨、青黛等14種中藥材,種植面積4085畝,建成5家林下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壯大中草藥產業,這是一場深植于“林”的優勢突圍,更是一次向“綠”掘金的莊嚴啟程。 “上接天線引智,下接地氣富民!”吳海端提出以“五個一”工程破局,謀劃“點綠成金”路徑。“一個課題”破梗阻,聚焦林下經濟核心難題,校地共建形成“仙游方案”;“一個工廠”強引擎,以青黛龍頭企業為引擎,輻射帶動農戶標準化種植,讓“仙游青黛”走向全國藥柜;“一個聯合基地”筑高地,借力廣州中醫藥大學,打造產學研用實訓一體化平臺,讓高校前沿成果在仙游沃土“開花結果”;“一個試點片區”樹樣板,集中應用智慧種植、生態康養等新模式,讓生態優勢變產業優勢;“一筆啟動資金”活血脈,聯合金融機構設立專項扶持基金,破解種植戶“第一桶金”難題,為產業注入源頭活水。 山風掠過層疊的藥材田,科技賦能與生態變現的雙重協奏,正在仙游群山中激蕩回響。這不僅是產業藍圖,更是仙游縣深入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交出的一份生動答卷。 校地聯手注入科創動力 6月10日,廣州中醫藥大學與仙游縣正式開啟對口合作,副校長史亞飛率專家團隊赴仙游調研,與縣領導共商合作大計,為仙游中醫藥傳承創新注入強勁動力,譜寫校地共建新篇章。 史亞飛率專家團隊一行6人到仙游縣調研醫共體建設及中醫藥發展情況。調研組一行先后來到仙游縣總醫院現址、新址,實地考察縣域緊密型醫共體、中醫醫院建設發展情況,了解仙游縣中醫藥醫療服務、中醫特色專科建設、醫藥人才培養等情況,聽取縣中醫醫院新院區功能布局規劃和縣總醫院新院區主體建設情況介紹,并提出指導意見。 座談會上,吳海端表示,仙游“七山一水二分田”,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期盼在高校賦能下提升醫院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技術短板。史亞飛表示,廣州中醫藥大學將積極發揮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雙方合作項目落地見效,建議強化頂層設計與人才引育,建設名醫工作室,以高水平團隊提升診療實力。 此次廣州中醫藥大學來仙游縣調研,旨在深化校地合作、院院合作,推進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仙游縣中醫醫院技術協作等事宜,這也是仙游縣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此前,校地合作早已緊鑼密鼓鋪開。5月底,吳海端帶隊赴廣州中醫藥大學達成深度合作意向,該校黨委書記陳文鋒表示,將發揮“大學所能、地方所需”,積極對接仙游發展需求,推動合作協議內容落實落地,為仙游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下一步,仙游縣總醫院、縣中醫醫院將積極主動加強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專家團隊溝通交流對接,廣州中醫藥大學及其第一附屬醫院也將在醫院建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以中醫藥與醫共體建設深度融合助推仙游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讓百姓在家門口享有更加便捷可及、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 據介紹,仙游縣總醫院搬遷新院區后,其舊址擬規劃為縣中醫醫院新院區,屆時將依托現有場地資源,重點打造中醫特色診療區域,規劃設置中醫綜合內科、外科門診、治未病中心、康復病區等核心科室,配套智慧藥房、名醫工作室及中醫藥文化體驗區。其中,康復病區將整合針灸、推拿、理療等設備,實現兒童康復與成人康復分區管理;治未病中心擬結合“中醫文化之旅”路線,設計體質辨識、艾灸體驗等互動模塊,推動中醫藥預防保健理念普及。 種植中草藥成致富“良方” 在青山綠林間,中草藥的芬芳早已化作游洋鎮鄉村振興的密碼。這場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共富實踐,恰似一首三重奏——專家的智慧如琴鍵輕按,校地合作似弓弦疾振,而鄉土的生命力則是那激昂的鼓點,三者和鳴,讓千年藥香飄出了新韻。 6月,正是白花大薊采收的季節。在龍山村的白花大薊種植基地,種植戶林友智正仔細挑選成熟的花朵采摘。 “以前守著寶山不識寶,現在專家手把手教種植、搞加工,這白花大薊成了會下金蛋的‘仙草’!”林友智告訴記者,他的百畝藥田,見證著科技賦能的神奇變化。從播種間距到晾曬火候,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們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為傳統種植披上了現代科技的外衣。 中草藥的產業圖景,令人振奮。在全省最大的青草藥植物標本科普基地龍山中藥材種植基地里,2000余種藥材宛如自然博物館的展品,吸引著八方來客;“福仙元葉”藥茶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把游洋的藥香裝進精致茶包;天馬村的古厝藥膳餐廳,讓青磚黛瓦間飄起養生的煙火氣。游洋鎮的“藥膳+文化+研學+康養”的特色路線,讓游客既能在古街品嘗吳圣天妃傳說里的養生佳肴,又能跟著鄉土專家辨識草藥,臨走還可以帶走親手制作的藥香包,實現藥香入眼、入口、入心。 種植中草藥成致富“良方”,正是仙游中草藥產業崛起的生動縮影。當校地合作的活水不斷注入,當鄉土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縷藥香,都在訴說著共同富裕的新故事。 下一步,仙游縣將進一步擴大中草藥種植面積和育苗培植,全力布局藥膳全產業鏈,同時完善藥膳研究實驗室和加工基地建設,激活“綠色經濟”新動力。 |